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高职教师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角色转换

浅谈高职教师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角色转换

时间:2022-03-23 09:18:5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先是叙述了过去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然后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观念和课程有所变化。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由于硬件技术、潜件技术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高职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高校教师

作者简介:熊威(1983-),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4-0032-03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不论物化形态的还是观念形态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必然对教育的社会地位、教育中的知识传递模式、教育目标、课程、学生和教师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也意味着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必然发生转换。

一、过去高职教师在与学生关系中的局限性

相对于其它的职业角色而言。传授知识和管理学校事务是教师基础性或核心的角色。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的最显著的标志。但是长期以来。高职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

首先,知识传播通道上的单向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其突出的缺点在于: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其次。学科知识的单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工。各科专业之间有了分明的界限。大多数的教师只能进行单科教学,仅仅注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单一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而限制了教师之间尤其是跨学科教师之间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从总体来看传播知识手段的单调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以粉笔、黑板为主。作为一些理工类的课程有时还辅之以挂图、实物模型等。很少用到电子技术更别说多媒体计算机。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与透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如,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等。知识来源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便捷了。教师也未必就“闻道在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就某一观点各抒己见并与教师展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出现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道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了。而近些年来虚拟空间的发展以及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让老师和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目标、观念和课程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一般是法律上作出规定的。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冲击下。教育目标也会有所改变。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创新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调适教育目标。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涉及到它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学风(潜在课程)、教材、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综合现有研究材料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将使课程单元模块化、课程结构网络化、课程管理学分化、课程覆盖全民化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也包括其中)合理化。其影响是巨大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也在不断加速。年轻一代不再仅仅满足于从年长一代那里获得知识。他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财富。在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师和课本是学生们知识的源泉,而在广播、电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源泉。学生们利用计算机操作、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亚于他们的老师们。教师在许多领域已不再是“闻道在先”,而学生们也正在用着先进的技术来赶超前辈们。知识不是以一种单向的。复制的形式由年长的一代传播给下一代。在过去,教育内容多“复制”、少“创造”。多“传承”、少“变革”。教学方法则强调识记和模仿。在管理上特别强调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过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但这些终究没能成为一种主流。而如今。年长一代有更多的东西要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网络不断冲击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年轻一代摄取经验和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在网络的汪洋之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各种“养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的传承不仅能在同辈之中进行,也会出现后辈向前辈反哺的现象。为此。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大学教师若不善于学习、敞开心扉地接受新事物。则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三)、改变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

首先。交往主体双方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媒介发生了变化。双方之间的媒介有了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软件等,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从单一的一对多(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而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使得教学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而走向个别化教学。

其次。交往双方的空间扩大。在现代各种媒体技术下。师生间交往的空间也逐步扩大,双方交往基本上消除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交往的方式也由单向趋向于交互性、非中心化的转变。

再次。交往手段多元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主要以语言为唯一的交往手段。而呈现出交往手段的多元化趋势。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可能性

(一)硬件技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物质保证

教育技术中的硬件技术是指各种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在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成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二)潜件技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中的潜件技术是指理论构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较早出现的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随后传播理论强调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传播学中信息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等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视听传播还接受了传播学中多种感官的思想。使视听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解决了视听教学“眼和耳”的局限: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引入了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一反馈和控制,使得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互动的。紧接着心理学的一部分理论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知识内部的认知结构,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又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上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所有这些潜件技术的出现都引起了教育界不小的“骚动”。在其热度过去以后。人们又冷静下来不断对其提出异议。不断推陈出新。使其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软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推动力量

教育技术中的软件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它总是伴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包括以各种材料制作的教科书。在幻灯、电影、电视应用到教育之中后,便有了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到近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软盘、光盘在教育中大量使用。现在,课件的开发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在国家“九5fi~"课件攻关项目中已明确提出。课件开发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使新的教育技术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件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美观上,还强调其独特性。并且要尽量与国际课件模式接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硬件技术将日趋精良,潜件技术将不断完善。软件技术也将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成为高校改革的推动力量。也为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

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它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而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整个系统的事,对此。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变教授者为组织者

信息时代教师应是课程开发和研究的主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授者为组织者,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要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切实开拓多媒体空间,开发当地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充分组织学生上好每堂信息技术课。这样,教师在平时就必须精心设计教案。留心学生的动向,投其所好,如果不能让学生乐意。则效果不佳。

(二)变施加者为影响者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综合能力、人格魅力,才能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让学生受到影响。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心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大做文章,联合其他教师。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练习题、测试题、教师个人文章等通过建立网站或网页的形式向学生推荐。学生见到了自己老师的作品。觉得新鲜、有趣,积极地去阅读,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变堵为导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由教师单纯的课堂传授,变为多方获取知识。教师最为头疼的是学生上网,而大多数又是采取“堵”的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已认识到这是不科学的。众所周知,舜指派鲧治水,鲧用堵的形式没有成功。而鲧的儿子禹用导的形式却成功了。所以在堵不成的情况下要采取导的形式。

教师的导要有目的性,要有针对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去完成。也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然后在班级内展开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网络的重要和网络带来的乐趣。

(四)变传授者为参与者

学生单纯的学习往往会乱无目的。只有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才能相得益彰。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新颖的答题等通过网络向读者介绍。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就感。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同时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的学生不喜欢面对面交流,这时,可以相互设立电子信箱,通过网上对话沟通感情。

五、结论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为此教师以何种角色教育学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高职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论述了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应该具有的四种角色特征并且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推荐访问: 信息技术 浅谈 高职 角色 转换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