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归纳《包装设计》课程的特点,提出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包装设计;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廖亮,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装设计,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9-0182-0002
一、课程特点
《包装设计》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集装潢设计、材料学、印刷技术、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等为一体,其涉及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步骤,并通过实践性环节制作包装的设计样品。
二、问题的提出
《包装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包装设计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应讲授相关设计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脱胎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使得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雷同,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单一,而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又强调学生以手绘为主,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教学内容则相对较少。很明显,随着各种设计思想的发展、新的教学方式的产生,以往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缺乏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教学手段,有待改革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重组
以往的《包装设计》课程教材内容大多数雷同,知识点有待更新,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更是少有介绍,再加上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现代设计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无从了解,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要改变这种被束缚的局面,必须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补充新鲜血液,以适应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有以下几点应当注意:
(一)中心教学点的确立
虽然包装设计课程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但是有些内容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讲授该课程以前已经有所掌握,如:包装材料有包装材料学课、包装色彩设计有设计色彩课等,所以课程教学点的设置应有所偏重,教学中心点应放在包装设计定位、造型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等重点内容上。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包装设计是一门十分活跃的现代设计艺术。随着现代设计思潮的不断涌现,设计方法的不断更新、发展,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及时补充各种新信息,如计算机模拟设计、包装动画展示设计、绿色设计、盒型打样、印刷技术等,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最新设计资讯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增添计算机实验环节
计算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从造型设计、装潢设计到菲林输出、打样、印刷,其作用无可替代,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好地完成平面设计、包装容器造型和包装效果图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分配
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要的实践性环节不可缺少,其中包括纸盒结构的设计、包装设计草图的绘制、最终设计样品的制作等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将无法消化,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根据教学的要求,有必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分配。
四、教学模式的改变
由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相对较多,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当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体现出来的弊端,如:教学方法一直是以教师手写板书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过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或者一味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而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都证明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笔者正在做以下尝试:
(一)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方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大多也仅依靠教师的手写板书,并且缺乏现代设计的信息资料作为参考。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多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拍摄的数码图片和录像等各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机互动功能的多媒体集成系统,是一种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通过动态模拟、声像配合等互动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参考信息,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展示包装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如:通过录像的形式,播放陶瓷容器、玻璃容器的制作工艺等;印前、印中、印后处理的工作流程;可对没有实物、只有效果图片的优秀包装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分析其优劣、特点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有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营造一个实地环境,使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讲授,形成一种声音、图文、影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改变教学方法,实行师生互动
《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包装设计》的教学应该具备弹性、灵活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大谈理论,一味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否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的梳理,搭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如何实现教学互动呢?笔者采取的措施就是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堂讲课并结合学生现场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广开思路,畅谈设计。例如:讲完教学内容以后,将以往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展出,让学生自愿组成团队小组,对设计作品的造型、图形图案、色彩、字体等设计要素或者定位设计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然后由教师提出疑问,各小组之间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辩论,如果辩论双方都没有看到的细节问题,教师应及时地引导指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不符合传统教学的模式,对课堂秩序也有一定影响,但是能非常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讲述者,师生的互动交流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也应该达到教师引导为主,学生积极参与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能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包装设计》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使他们能动性地创作出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应该体现在学生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以外,还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培养,扬长避短,方能培养出有特色的现代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应该集中在对多种技术的掌握上,既不能放松徒手绘画和徒手制作的训练,又绝不能忽视计算机以及数码技术等现代科技产品带来的巨大影响,两者应该兼而有之,这样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具备有这样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样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指出:“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从而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的讲解而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富有成效的。”可见,把教学活动适当地引入到教学中很有必要。目前,浙江大学就引入了“竞争激励”的实践教学法来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方法就是组织简单的竞赛活动,如进行以保护功能为主的“鸡蛋容器结构造型设计”等设计竞赛来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主动学习、分析研究和实现构思的能力,教学效果就相当明显[2] 。
五、结语
课程教学归根到底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有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地改进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现代教学的包装设计教学体系,教师也才能从教学中不断地汲取教学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昌.包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
[2]王振林.《包装设计》课程的“激励竞赛”教学法的探索[J].包装工程,2002,(5).
推荐访问: 探析 教学改革 包装设计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