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外耳道冲洗的临床应用观察

外耳道冲洗的临床应用观察

时间:2022-03-31 08:11: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外耳道清洗的临床措施和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254耳)耳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外耳道清洗治疗,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清洗药物,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00例,采用过氧化氢液清洗,观察组患者100例,采用碘伏液清洗外耳道,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清洗后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耳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碘伏液清洗外耳具有良好的效果,痛苦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外耳道;冲洗治疗;碘伏液;过氧化氢液;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03-02

外耳道清洗是耳鼻喉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治疗技术,采用该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将耳道中的异物、霉菌、小昆虫、腐蚀性物质、脓性分泌物等清除。对外耳疾病患者用药治疗之前应先给予外耳道清洗,以促进药物治疗。临床中常用的洗液以过氧化氢溶液为主,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254耳)耳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外耳道清洗的临床措施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耳部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6例(150耳),女性患者84例(104耳);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4个月,平均年龄(56.32±14.05)岁;其中外耳道真菌病患者66例(52例双耳),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患者64例(双耳2例),外耳道湿疹患者24例,外耳道炎及疖患者30例,外耳道胆脂瘤激发感染患者16例。根据患者外耳道清洗期间采用的用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取患者侧卧体位,保持患耳向上,先将患者的外耳道中滴入两滴洗耳液,2至5分钟后将吸引管、吸引头、电动吸引器等连接起来【1】,将外耳道中已经溶解、松动的分泌物、异物等清洗干净,若经一次清洗未能够清洗彻底,可进行反复清洗,直至将外耳道中异物彻底清除。每次使用0.5-2.0ml的洗耳液,每次洗耳5至10分钟,保证洗耳液的平均温度为(35.5±1.5)℃【2】,隔日或每日清洗1次,每7天为一个治疗疗程,共治疗2疗程。

1.3.疗效评定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红肿、疼痛,充血、潮湿、糜烂等,耳道清洁、无臭味,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耳道干净、无臭味,不存在糜烂、疼痛症状,但仍有轻微瘙痒、红肿,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好转,为好转;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无任何改善,为无效【3】。有效率=治愈+显效。

1.4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为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不良反应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发生,对照组中78例患者有耳痛症状,占78%,观察组中4例,占4%,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耳道异物是耳鼻喉科门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采用外耳道冲洗的方式进行治疗,选择一种科学、正确的冲洗器械、方法,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患者的疼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氧化氢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强氧化剂,与分泌物、组织液相接处时能够释放出新生态氧,进而形成具有较强氧化能力的自由羟基,能够有效的杀灭芽孢、病毒、细菌、真菌等,具有有效的防臭、防腐、消毒和清洁的功效,在临床中对于外耳道的清洗十分受用【4】。但是,强氧化剂具有一定的破坏上皮细胞的作用,使用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患者的外耳道后,经常会立即出现疼痛难忍的症状,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痛苦。

碘伏是国际首选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是一种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络合物,其表面的活性剂能够对碘起到助融和载体的作用,促进碘伏溶液逐渐释放碘,能够有效的延长碘的杀菌时间。碘伏的广谱抗微生物作用明显,对于芽孢、细菌、衣原体、真菌、病毒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并且毒性低,性质稳定,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伤口部位和皮肤黏膜,进而减少临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细菌不容易对碘伏产生耐药性,但是温度对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35℃时,碘伏中的游离碘能够上升至原来的一倍以上,显著增强其杀菌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平均温度为(35.5±1.5)℃的碘伏溶液行2至5分钟的清洗治疗,其疗效与对照组相近,但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可见碘伏在外耳道的清洗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碘伏具有实用、经济、安全、无刺激、无毒等特点,实用性广泛,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斌,刘培生,汪子瑛,王东初.双向孔层间冲洗器在LASIK中的应用[J].眼视光学杂志,2011,18(07):109-110.

[2] 潘洁红.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3(04):198-199.

[3] 杜静.过氧化氢配合生理盐水冲洗对减轻鼻咽癌放疗后呼吸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14):106-107.

[4] 简春梅.外耳道冲洗眩晕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2,20(17):120-121.

推荐访问: 外耳道 冲洗 临床应用 观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