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在课程结构方面,强调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它们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另外,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1]
一、在生物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科交叉渗透
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有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生物学现象的解释和生物学难点的突破等,有时就可以进行学科交叉渗透。[2]例如,在讲授细胞周期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在高一所学的物理学中的振动周期概念与细胞周期进行类比,振动周期是指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可以将其演化为一个连续做简谐振动的物体,从一次全振动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全振动完成时为止。而细胞周期是指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在学生对细胞分裂还未了解之前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但学生对振动周期的概念早已熟悉,这样细胞周期的概念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另外,在解决生物学教学中的某些难点,如在讲到渗透吸水原理时,学生都知道渗透装置中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一直上升,但不知道怎样解释,课本上也没有具体答案。但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物理学中压强的平衡和化学中的一些动态平衡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便可迎刃而解。[3]
二、在生物练习中加强学科交叉渗透
很多生物计算题,学生在解答时往往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换种思维,有效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为我所用”,例如利用物理学、化学或数学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既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可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渗透意识。
例如:假设有四种氨基酸,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和每种氨基酸数量不限的情况,分别能合成几种不同的四肽?如果选用单一的生物学方法解答本题,计算时复杂且易出现错误。但应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思维去处理以上问题,就能准确而又轻松地得出答案。即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的情况下,能合成四肽的种类为N=24种;每种氨基酸数量不限的情况下,能合成四肽的种类为N=aaaa种。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学科交叉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学科交叉实践活动
在学习了必修3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之后,可能许多同学会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糖尿病问题比较感兴趣。这时,老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关于“糖尿病调查与检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及调查,对糖尿病的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学生还可以去医院进行咨询,找出生物和化学课本中所学的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二)从身边寻找有价值的学科交叉实践活动
在学习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内容时,如果学校或住宅周围有水源污染,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取样调查,分析造成水源污染现状的原因。这样的调查能够使学生主动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融合历史、地理和生物知识的一个完美跨学科交叉点。[4]
(三)巧妙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实践活动
在学习完高中生物选修3基因工程这一专题后,有关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这时,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机会,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可以邀请各学科教师,请他们分别从自己本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组织这样的主题班会,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建新.谈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教学[M].广州:厚街中学出版社,2002.
[3]郑春和.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J].生物学通报,2004(10).
[4]杨淑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推荐访问: 浅谈 交叉 渗透 学科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