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初探

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初探

时间:2022-04-02 08:22:1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科学建构化学课程理论体系对于现代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以文化学及课程理论为基础的化学课程文化学体系,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课程,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的文化性复归。

关键词 化学课程文化学 化学课程 课程文化学 课程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化,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进行设计,并把课程结构性改革作为这一系统的突破口[1]。而要重建化学课程结构,应特别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平衡性、超越性和开放性。另外要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就必须构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

化学课程文化学是将化学课程视为一种文化,与传统对化学课程科学性、工具性的认知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化学课程文化的自我建构性特点与属性上。作为一种建构性文化,化学课程文化的知识属性表现为生成性而非“占有”性、批判重构性而非接受性。化学课程文化的建构性属性表明它不是照搬来的、定论性的“原文化”或“他文化”,而是一种探究性、自生成、自组织的文化[2]。

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回答了课程建构的根本性问题,即课程自身文化属性的缺失;以文化性的视角批判传统课程理念的错谬,省思现代课程的发展;解决化学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因人群的认识性偏差而造成的结构性误区;从课程文化的品性确定化学课程自身所应具有的完善自身结构的属性,以建构科学合理、动态平衡的课程结构。

2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内涵研究

化学是研究物质特性的实用性科学。其从实用技术的苦苦探询,到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始终见证着人类历史的文化变迁与文明兴衰,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隶属于人类文化这一大的概念范畴之中,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都必须遵循文化学的客观规律;但作为自然科学其本身除了具备文化的基本属性之外,还具备以下特殊的文化品性。

2.1 化学文化内涵的界说

2.1.1 化学的特殊文化品性

(1)化学文化是思考人与生态圈关系的文化

化学是人类在接触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在突出表现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同时,更加表现出人类对于自己与所处生态圈的关系的思考。人类在研究化学同时更加了解物质生命形式运动的基本规律。化学是改造的科学,更是协调的科学。人在改造自然同时也必须正视自己的改变,其本质表现了东方哲学中“和”的理念。这一属性是化学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2)化学文化是实践性的文化

化学是实用性科学,是注重方法论的学科,因此化学文化是具有实践性的文化。实践性是兼具物质性与意识性的概念。实践是沟通物质世界与意识形态的桥梁。首先,它是人类通过物质性手段,改造世界,以达到精神满足的活动。其次,人类又促使方法论升华为意识阈限的认知元素,以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化学文化的第一特性。

(3)化学文化是逆向思维文化

化学是通过对微观领域的研究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它所讨论的是物质存在与变化的合理性,反映了人类的逆向性思维。逆向性是化学文化的第二特征。

2.1.2 化学文化的内涵界说

根据逻辑学“定性释义”原则,笔者由上述文化品性归纳出广义化学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类通过改造所生存的物质系而获得,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物质性、意识性兼具的运动平衡实体。其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是人对生态圈(包含物质系和精神系)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化学文化一般包含紧密相联的3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3]。因此其组成的内核包括:人类利用化学方法改造、发现的物质元素;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文化体制;人类在创造化学文化时所产生的求真、务实、践行、积极、创新等精神元素。化学文化所包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应成为文化传承内核,即课程内容。

2.2 化学课程与化学文化特殊的逻辑关系

2.2.1 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催进剂

化学课程是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在课程转化过程中,化学文化中精神层面的要素很容易以物质为手段通过制度层进行传递,实现文化再创造。但文化的精神层面内核很容易流于形式化的信息层面。而化学可以透过实践特性有效地对精神层面内核传递进行促进。因此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催进剂。

2.2.2 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梳理器

当人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化学微观视角考量事物发展规律,使人学会对文化进行梳理,更客观地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考量。在逆向思维、微观考察过程中知识被重新整合,结构被梳理得更加清楚,文化的内核及结构更加精练,更利于传承。

2.2.3 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整合器

当人们基于实践,以逆向思维考察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时候。文化的阶级属性就大大降低。化学的实践性降低了认知的阶级性,促使文化在更大的区域内泛化、流动,进而促进更广范围的文化整合,最终使这部分文化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2.3 化学课程文化学内涵的界说

化学课程文化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其通过文化学建构独立的化学课程文化理论体系,解决化学课程中长期存在的文化性缺失问题。应当看到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目标是直指课程实践的,即以文化学的方法论解决现代化学课程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此即为该学科的实践价值所在。但需强调的是化学课程文化学的这种实践研究逻辑,是从课程的内在机制解决结构问题,而非线性的技术、方法性研究模式。

3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3.1 重定化学课程研究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取向的外在表现,是课程文化品性的基本表征,确定化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而就可以确定化学课程的文化品性,这是化学课程文化反思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化学课程文化与传统突出伦理政治、适应社会生活、强调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而是在其基础上有升华与发展[4]。

3.1.1 文化性价值取向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价值观念是把课程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还原化学课程的文化本相。化学课程的文化性缺失根源,就在于漠视化学自身的文化品性。在化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其关注始终集中在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上,根本不尊重化学独特的文化地位,甚至否定化学是一种文化性存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根本就无从谈及文化性,所有的不过是对文化信息的传授,而非真正意义的文化传承。化学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对化学文化中人文理念、文化内核的传承,使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获得文化熏陶,其化学文化素养能够得到培养与提升。

3.1.2 综合性价值取向

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能发挥作用的知识才有意义,这个命题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实用主义价值取向驱动下,人们认为将化学文化物化、简单化为实用性技术才更有教育意义。因此教育成为知识的生产线,生产出的学生毫无个性,而能够激发个性的知识则被视为无教育价值的知识被弱化,甚至被剔除出教育体系。

什么样的知识才有意义呢?使学生个性发展,承袭社会文化发展传统的知识才真正有价值,这不仅仅包括知识、技术,更要包括化学文化中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丰富文化元素。只有这样化学教育才能真正还原其文化本相,解决文化性缺失问题。

3.1.3 平衡性价值取向

还原化学的文化本相不是泯灭化学的科学属性,而是寻求以文化性为基础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平衡。在一种失衡的文化中,即使存在着文化间的关联、联结和协调,也有可能导致文化的崩溃,为了维持化学文化的整合,文化系统自身需要一定程度的平衡。在化学课程改革历程中,人们总是由于关注到了课程中的失衡,为了寻求平衡而开始新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却总是在取得平衡的时候,无法很好地保持,又走向新的失衡。

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其要求文化是平衡的实体,化学传统课程的偏执就在于过分强调科学性,忽略文化性,使得课程形式不断翻新,课程实质却没有变化,这样的思维逻辑无法解决化学课程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3.1.4 群体性价值取向

20世纪末人本主义思潮兴起,教育家从对学校的关注、教师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强调个性固然重要,但是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中,这种美好的初衷也开始走向极端。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确实很独特,但是独特到在社会群体中很难彼此相处,无法相互包容。

化学课程文化学强调化学课程应当培养包容的个体,以形成更为强大的群体。个性教育固然重要,但共性的公民教育、集体教育也必不可少。化学课程文化学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包容的群体性文化课程体系。在化学课程中强调合作,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之一。

3.2 重构化学课程研究理论体系

传统化学课程理论以教育学、心理学、化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虽然化学课程以科学知识为主体,但在课程发展过程中人们错误地将教育的主体,误判为教育的属性,使得化学教育和其他自然科学教育一样,成为独立于文化体系之外的科学系统组成元素。但是随着课程研究价值取向的厘正,化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也应当回归文化,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3.2.1 基础理论的重新定位

化学课程文化学认为化学课程的基础是文化学,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化学等理论是其研究的方法论。化学课程需要通过这些学科的规律去认识、研究,但是研究的方向必须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产生的研究成果也必须统合于化学文化系统才能产生价值。

3.2.2 理论发展模态的重新定位

课程是文化的特型,其自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自生成的、自组织的发展模式。因此课程发展也应当是自生成、自组织的。因此化学课程文化学不但为化学课程方法论研究提供了帮助,更为化学课程自身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其途径是转变传统课程文化的外在指导和外在教化为内在启蒙和内在教化,促进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元素的交汇与融合,从而使新课程文化的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文化模式在对话中形成。

3.2.3 重建化学课程研究方法系统

传统化学课程的研究是以比较和实证为基础的,并加之科技哲学、系统论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在比较中寻求变化,在实证中不断创新。但是其方法是单维的横向比较模式。虽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能解决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虽然教育体制和形式在不断创新,但由于基础理论发展的制约,使得创新大都没有质的飞跃。所以,化学课程文化学在重构课程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多维的方法论体系,解决理论原创问题,以促进教育理论真正发展。

3.2.4 重塑化学课程研究实证模态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直指课程重构和课程开发,这是其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理论创新意识依托于课程重构而发挥功效,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谈和无价值的。所以实证模态的重塑把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推向了又一个高度。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思维,就在于寻找一种平衡:一种观念与实践的平衡;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一种为人与为我的平衡;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平衡是属于艺术的,也是生活的,更是化学课程文化学的实践与哲学的思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 郝德永.教育研究,2001,(6):61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4] 靳玉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2123

推荐访问: 文化学 初探 课程 化学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