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2-0160-02
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结核病总耐药率为27.8%,耐多药(MDR—TB)率为10.7%[1]。耐药结核治疗困难、费用高、治愈率低、复发率及病死率高[2],正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探索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法,提高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我们对含微卡化疗方案对耐药肺结核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培养药敏试验至少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有一项耐药的患者,痰结核菌培养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并进行药敏试验,培养周期2个月。
1.1.2 X线胸片及胸部CT证实肺内有浸润性病变或有空洞形成。
1.1.3 无糖尿病、矽肺、精神病、癫痫病史,无严重心、肝、肾疾病者,非孕妇及授乳者。
1.1.4 按选例标准入选88例,观察组(A组)44例,对照组(B组)44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20~70岁,平均42.3岁。耐药情况:单纯耐异烟肼,A组16例,B组17例;单纯耐利福平A组3例,B组4例;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A组19例B组18例;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A组4例,B组3例;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A组2例,B组2例。
1.1.5 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特点和总体耐药等方面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分组: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44例和对照组(B组)44例。
1.2.2 治疗方案:2组化疗方案均采用18DLTZV,力克肺疾(D)0.3g ,3次/日口服,利福喷叮(L)0.45g ,2次/周口服,丙硫异烟胺(T)0.2 g,3次/日口服,吡嗪酰胺(Z)0.5g ,3次/日口服,左氧氟沙星(V)0.2g,2次/日口服。治疗组(A组)加用微卡(安徽龙科马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前3个月每15天肌注1支微卡(22.5µg),后15个月为每月肌注1支。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加用护肝药物。
1.3 观察项目
1.3.1 一般情况:治疗前详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并发症及既往用药史等情况,治疗开始后观察症状改善时间、有无用药不良反应。
1.3.2 治疗前查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肝肾功能,治疗中每月复查1次。
1.3.3 痰细菌学检查:治疗前痰涂片查抗酸杆菌3次,痰结核菌培养+菌型鉴定及药敏试验1次,痰培养用改良罗氏法。治疗中每月痰涂片3次,第1、2、3、6、12、18个月末痰培养结核菌+药敏试验各1次。
1.3.4 X线检查:治疗前摄胸片,部分患者加做胸部CT。治疗期间每2个月复查胸片,可疑空洞者加做CT。
1.4 疗效判定
依据198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3]。
1.5 统计学处理
2组之间率的显著性检验用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病人在3、6、9、18个月症状改善情况及痰菌阴转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2.2 病变变化情况见表3
疗程结束时,病变吸收好转率治疗组为75.0%,对照组为54.5%;空洞闭合率治疗组为79.5%,对照组为59.1%。病变吸收和空洞闭合情况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
化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和皮疹,接受微卡治疗的44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局部硬结2例,未发生过过敏性休克,两组病人无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者,两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病程长、病变较广泛、反复排菌,治疗难度极大。有研究表明[4],结核病是一种与免疫调节有紧密关系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机制在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结核感染的特异性免疫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决定细胞免疫强弱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细胞免疫正常时大多不易发生结核病,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容易造成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5]。因此,对结核病的治疗,尤其是耐药肺结核,多采用抗结核治疗辅以免疫疗法,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加快痰菌阴转速度,促进空洞闭合和病变吸收,达到缩短疗程、改善或治愈耐药肺结核的目的。微卡是含有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的共同抗原,是双向免疫调节剂,能使对机体起损害作用的超敏反应减弱,也能使低落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增强[6]。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微卡对于T淋巴细胞反应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产生过氧化氢增多,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明显增强[7]。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痰菌阴转情况、病变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卡有促进和加快耐药结核病症状改善、痰菌阴转、病变吸收及空洞缩小、闭合作用,有利于机体恢复。
总之,微卡用于耐药肺结核辅助治疗,疗效明显,使用安全,可作为耐药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2] Drobnienski F ,pablos-mendez A ,Raviglione MC.Epidemiology Med of tuberculosis in the world[J]. Seminars Respir Critical Care,1997,18:419-429.
[3] 1982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肺结核化学疗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2,5(6):383.
[4] 马学玉,王英年.肺结核临床免疫的研究现状[J].临床荟萃,1997,12(16):723-724.
[5] 马达,中国现代实用医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95-196.
[6] 宋文虎,肖成志,宋礼章.结核病学进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5-133.
[7] 庄玉辉,王国治,李晓明等.母牛分支杆菌制剂对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影响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5,35(4):292—29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耐药 肺结核 化疗 疗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