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时间:2022-04-06 09:40:3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馐<6总结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3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同对照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60例患者经48 h治疗后,两组各项生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PaO2提高及PaCO2降低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疾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141-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5.03.07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和运动后气喘,具有反复急性加重的特点,易合并呼吸衰竭,是世界第四大危险疾病[2-3]。临床上常规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尤其行气管插管、气道切开、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痛苦难忍,且并发症较多,易出现呼吸机依赖造成脱机困难[4]。Bitm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有效改善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通气量,有效改善缺氧和CO2潴留,对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6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确诊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1~88岁,平均(65.8±7.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2~89岁,平均(66.5±7.5)岁。两组患者经询问,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且病史长达10~3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长短、症状、血气指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COPDⅡ型呼吸衰竭诊疗标准

所有患者经临床病史、体征、X线、实验室检查后,均符合COPD标准,即意识障碍不严重,NIPPV治疗禁忌证不明显,没有大量气道脓性分泌物,血流动力学无持续性改变,消化道无活动性出血,误吸可能性小;符合呼吸衰竭标准,即患者呼吸频率>24次/min,无吸氧情况下患者的PaO2<60 mm Hg,而PaCO2>55 mm Hg,pH<7.35,中重度呼吸困难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5]。

1.3 方法

本研究的60例患者入院后,按照笔者所在医院诊疗常规均进行各项实验室及X线等辅助检查。两组患者首先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平喘、解痉、祛痰、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等;同时,根据患者个体病情进行合理补液,纠正机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还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增加能量摄入和提高营养状态,改善功能。其中对照组15例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鼻导管给氧,吸O2量1~2 L/min。

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BiPAP进行机械通气,选用S/T工作模式,设置参数:氧流量2~6 L/min,血氧饱和度调控在90%,通气时间控制在3~6 h/次,2~3次/d;吸入压力逐步调节为4~25 cm H2O,呼吸压力逐步调整在2~7 cmH2O,参数在30 min内调至稳定,待两组患者病情好转后,根据个体病情可适当下调参数,两组患者4 h后病情及血气分析出现恶化者,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改善患者的呼吸症状。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呼吸频率、心率、动态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1.5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治疗48 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无效:治疗48 h后,患者临床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好转,其血气分析均没有出现改善;若患者因病情出现恶化时,要及时进行有创通气治疗,改善患者的病情[6]。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对比

本研究60例患者经48 h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后,有效19例,有效率为63.33%;而观察组患者采用BiPAP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6例患者有效,有效率达86.6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没有发现不良反应,而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口干8例,饮水后口干症状消失;有6例患者出现胃肠胀气,经降低压力后得到缓解。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成为呼吸内科临床上多见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病产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易患因素两类,环境因素包括吸烟、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居住环境较差等。个体易患因素包括遗传、气道反应性增高者、怀孕期、新生儿期、婴儿期或儿童期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发育或生长不良的个体[7]。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不断恶化,以及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疾病日趋增多,引发患者出现呼吸窘迫、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出现紊乱等不良症状,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应该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使病情得到改善,否则病情恶化会导致呼吸衰竭的进一步加重而死亡[8]。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治疗,通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其临床效果不太理想。当患者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病时,其呼吸频率增大导致氧耗量增加,从而出现呼吸衰竭[9-10]。而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能,排出CO2,提高患者PaO2,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避免严重呼吸衰竭而死亡[11]。本文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吸氧、抗感染、平喘、祛痰、支气管扩张剂以及营养支持治疗,有效率仅为63.33%,而观察组患者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气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表1、表2所示),说明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肯定,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总之,采用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疾病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耐受性好,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0-721.

[2]苏阳楚.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48例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2):1697-1698.

[3]邹志强.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4,7(11):38-39.

[4]张云先,陶樱,孟锦霞,等.双相正压经鼻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研究[J].疑难杂志,2004,3(6):333.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7]崔亚娟,党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8):4970-4971.

[8]郭伟,张新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38-41.

[9]梁艳卿,应丽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2(10):142-143.

[10]朱蕾.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35.

[11]刘力新,魏远辉,李炬带.早期紧急气道开放及机械通气联合血液净化救治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4(13):494-495.

(收稿日期:2014-09-09) (编辑:金燕)

推荐访问: 衰竭 合并 临床 患者 呼吸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