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对比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对比

时间:2022-04-09 08:27:1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馐#]5뮶7'-z;m׽~םvMzmt]497M׍Nuםo<_<9ݸ߿ONu
z;m׽;oM7M'}-zhhztIgytwzhv)޲Z+b鿦G�јx1饘ȧx
t')֥f&Jv>/w۞u@vrӛ-y܆^jeƭ}܅颖额zwק))yئޙaاzh~jحlz1a5G(~ˬ-y汇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灵敏度。阳性判定标准:测定值≥参考值即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该文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阳性检出率和检出灵敏度属于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00例疑似乙肝患者中,陽性乙肝患者55例,阴性人数45例,阳性检出率55.0%;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00例疑似乙肝患者中,阳性乙肝患者39例,阴性人数61例,阳性检出率39.0%。酶联免疫法的阳性检测率明显低于化学发光法,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0,P<0.05)。

2.2 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比较

通过研究发现,浓度分别在1.5、3.0、9.0、12.0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分别为11.5%、24.7%、43.9%、62.8%,均显著高于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乙肝病毒为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也可能导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6]。及早的检测和诊断对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预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为现在诊断乙肝的主要方法[7-8]。酶联免疫法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快速,因此适合大批量的标本检测,但该方法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仅能进行定性分析,而且也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其抗原和抗体试剂的差异性较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引发感染,从而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检测灵敏度较低,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动态无法完成[9]。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化学发光法使用全自动仪器和配套试剂,实现了检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减少了因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能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降低由游离抗体所导致的假阴性结果,提高了该检测的特异性。具有稳定性大、消耗量小、试剂易保存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先进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10]。

该次研究选取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这两种方法检测乙肝病毒,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时,100例疑似乙肝患者中,阳性乙肝患者55例,阴性人数45例,阳性检出率55.0%;高于酶联免疫法检测的阳性检出率39.0%(39.0%)。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0,P<0.05)。在不同浓度下,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分别为11.5%、24.7%、43.9%、62.8%,均显著高于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8.6%、18.8%、38.0%、53.9%),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P<0.05)。可见酶联免疫法的阳性检测率和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明显低于化学发光法。该研究与张怡莎[1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在张怡莎的研究结果中,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54.7%高于酶联免疫法阳性检出率(42.0%)。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法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和检测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从而为临床更好地控制传染源提供依据,做到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为改善患者的病情赢得时间,因此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 赵晓芬.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4):605.

[2] 程育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5):53-55.

[3] 李晓茹,方萍.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的效果比照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A1):178.

[4] 温珠妹,郑丽萍,柳丽娟,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化学发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的临床比对[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2):73-75.

[5] 程丽萍.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6):1289-1290.

[6] 黄秀云.对比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21-22.

[7] 周双艳,赵克斌,杨泽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比对[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5):753-755.

[8] 孙蓉,鲁军.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的比较与探讨[J].检验医学,2013,28(4):351-352.

[9] 刘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0):35-36.

[10] 陈忠城,凌小强,林泳婷.TRFIA法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3):429-431.

[11] 张怡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对比[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2):32-33.

(收稿日期:2017-04-15)

推荐访问: 血清学 免疫 发光 乙肝病毒 检验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