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时间:2022-04-10 10:50:52 来源:网友投稿

【教材简解】

《人类的“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培养创造力,课文重点介绍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结构完整,中心明确,层次清晰。

【设计理念】

凸显“学科本质”,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探索精神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彰显“儿童天性”,唤醒主体意识,鼓励个性表达,“听说读写思”既是目标和结果,也是过程和方法;彰显“成长意识”,确立多元目标,发展思维品质,用好文本这个“例子”,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链接科学与生活。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薄”“壳”两个字的读音,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 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 由“老师”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

师:我们来读一篇科学小品文,齐读课题。

2. 谈话导入

师:课前读过这篇课文吗?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这里的“老师”是指种种生物,鸟儿、蜻蜓、鲸、贝壳、袋鼠等。

师:那这里的引号你读懂了吗?

生:引号表示“老师”一词有特殊含义。

【设计意图:找准教学的起点,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评析:零起点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说,是在浪费生命。吉老师通过布置学生预习,清楚、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真实的起点上展开教学,破除零起点,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这才是生本意识的真正体现。)

二、 抓“词句”初读课文

1. 师:课文中还有另外两个词,也用了引号,捧起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出示:“流线体”“薄壳结构”

师:这里的引号用法跟刚才的相同吗?

生:用法不同。流线体、薄壳结构都是科学术语,用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2. 师:课题读懂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生词:惨祸教训某些机毁人亡流线体

in*iii?iiiiiiviiixii饨ky总结全课

1. 过渡:蛋壳的秘密在于它的拱形曲面结构能够均匀受力,(出示示意图,理解“均匀”)人们从中得到启发,造出很多的建筑。

2. (出示卡片:均、匀)注意观察:匀到均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写好这个词,要注意字的变形规律。匀字宽宽占满格,靠近伙伴形变窄,短小偏上末笔提,团结友爱情义长。

师板书,生仿写,评价。(写得正确一颗星,笔画规范一颗星,纸面整洁一颗星)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与第一课时联系紧密,贵在扎扎实实,一课一得。“均、匀”都是生字,且是个常用词语,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写法是必要的。】

(点评: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吉老师在她的第一课时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3.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写字,结识了许多生物“老师”,孩子们学习主动,学有所获。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类的“老师”,细读课文,发现更多的奥秘,学习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精准。

【总评】

在习惯的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吉利老师执教《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我感受到了吉老师本人深厚的语文素养和大语文精神。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用心去学习,非常重要。为此,新课的开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吉利老师在执教本课时,首先由检查预习情况入手,接着让学生读课题,产生疑问: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课文里主要写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翻开课文进行初读。经吉老师这么引导,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为学习新课文埋下了铺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何乐而不为呢?

二、 识字学词,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吉老师在本课教学时,识字教学抓得非常到位,注重“薄”“壳”两个字的读音指导,关注了学生对于“流线型”等一些词语的理解。她能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最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节课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出色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 解题生疑,唤起期待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吉老师在教学这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人类“老师”到底是指什么呢?课题中为什么加双引号?为什么称他们为“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地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四、 充分朗读,走进文本

吉利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始,她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默读。在这个过程中,吉利老师注意细节的处理,如:① 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② 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③ 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在进行精读感悟时,吉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教学本课时,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启发和帮助。文中多次提到了“老师”,吉利老师让学生先默读,读后让学生自己介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 关注文体,重视表达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无论是语言特色,还是表达方式,都有独特性。吉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到了文体特征,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了什么,还让学生了解了文章是怎样写的,从读懂一篇文章到读懂一类文章。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语言的典范性,其语言的范式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吉老师通过“人类从得到启示,发明了(创造出、改进了)。”这一语言范式的训练,学以致用,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将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范式的文本语言传递给学生,让这些语言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充分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

六、 自编儿歌,指导书写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吉老师通过自编儿歌,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三星”评价,激发学生对习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写好字”向“我要把字写好”转变。这样,学生对习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视,也就有了持之以恒把字写好的决心与动力。

第一课时可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可有一定板块,但不能结构化,必须因文而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就难求第二课时的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虚心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搞清楚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上出与第二课时同样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来。

推荐访问: 课时 评析 人类 教学实录 老师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