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道家“名可”观念出发结合诸多著作,剖析其中蕴含的传播学意义。道家所说“名可”观念主要是指人类诞生初期,即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存在主观评价、主观印象对客观现象界的干扰,因此它最能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
关键词:名可 名非 常名 传播 媒介
《道德经》第一章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上说法,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对该章的断句方式。然而据道教内部的秘传手本,第一章的句读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区别在于首句。(见《道德经》第一章)
我们常见的第一种断句方式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是不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前秦古文中“道”字只作名词使用,没有作动词“言”、“说”、“讲”的先例。在先秦古文中“言”、“说”、“讲”诸类内容的表达,多用“曰”、“云”这样的专用动词。因此把《道德经》首句断为“道可道,非常道”是非常牵强的。而根据写作的对称惯例,则后一句也必将断为“名可,名非,常名”。
南怀瑾先生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一书中的第六章“声音的奥妙”与第七章“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中,从历史到宗教,从物理到生理,讲了很多关于密宗“咒语”的作用。南怀瑾先生说:“从尊敬修法的观念而来,(密宗)认为世界的文字语言,都是虚妄不实、变动不拘的假法,只有佛菩萨等神秘的咒语,才是真实不虚,通于人天之间极为奥妙的至言。是否果真如此,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皆待将来神秘科学去研究探讨。”(见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31页 第一段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4)
南先生对此没有下定论,但介绍普贤如来的三字根本咒“嗡、啊、哞”时,他是充分肯定了这三音对人身体的作用的。
在说到“啊”字时,他说此“啊”字是开口音,是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时散发的音声,并说“阿弥陀佛”的净土念诵,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时至今日,婴儿落地的第一音仍是此音。正是此音,老子称其为“名”,由此可见此“啊”是“名可”之名,而非人之为人后的“名相”之“名”,老子称为“名非”,即“名”与“物”脱离的“名”。
关于“名可”,当代的人类文化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极其丰富的资料,法国人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英国人弗雷泽的《金枝》以及泰勒等人的作品,都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极为生动的史前人文化的生动画面。尤其是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关于原始语言有这样的一段介绍:“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它们(原始语言)不去描写感知着的主体所获得的印象,而去描写客体在空间中的形状、轮廓、位置、运动、动作方式,一句话,描写那种能够感知和描绘的东西。”(见《原始思维》第150页 第二段 列为.布留尔 商务印书馆 1981)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尼斯认为,语言的第一步应是将兴奋叫喊修饰,使其代表某种特殊意义。(让我们想象某位洞穴居民在剑齿虎靠近时所发出的“哇唏”声)他在一次会议上报告时解释说:“他所发出的信号在强度上或许与危险的强度相仿----末尾音位强度相似。……老虎如果站的较远,则叫喊的强度就较弱,末尾音位也不同。换言之,那是较软性的一声“哇唏”,于是这些末尾便成为首批修饰远近距离的模态语。下一步的发展是某种特殊的喊声及其末尾音位被区分出来赋予其他意义,句法语言于是逐步形成。”
詹氏认为,再下一阶段的发展应是命令的时代,命令的前身可能就是由叫声区分出来的某些模态语。例如,在狩猎聚会中“咿”或许代表“靠过来些”,“呜”则代表“走远点”之意。随命令发展的是名词,飞禽走兽的名称最早,其次为事物,最后才是关于人类的名称。接着再发展出动词及语言的其他各部,丰富了句式的变化。
东方文化是这样肯定这种“名可”现象的:
老子说:“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不善矣。”
“为美”、“为善”正是人们主观定义的,而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教条的存在,遮蔽了人们对于事物本真现象的探索。
释迦摩尼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不见,斯即涅槃。”是和老子一个意思。
在“名可”阶段,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存在主观评价、主观印象对客观现象界的干扰,因此它最能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原始社会的这种“名可”传播现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的生活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来传递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环境,语言由此诞生。语言的使命在其诞生之时就已经确定了,即帮助人们传递生存、生活所必须的信息,因此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就成为了必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子竹.老子我说—与南怀瑾商榷[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2] 苏宰西.老子别解[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 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施拉姆著,游梓翔、吴韵仪译.人类传播史[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
[5] 列为.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丹(1983-),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现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推荐访问: 传播学 道家 启示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