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苯妥英钠组(治疗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苯妥英钠治疗后第10天,病人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93.6±14.0)μmol改善为(72.0±10.7)μmol/L,对照组由(97.1±13.7)μmol/L改善为(78.2±11.2)μmol/L,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亦明显减低,治疗组由治疗前的(20.6±5.6)分改善为(10.7±6.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妥英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病人血清NO浓度。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苯妥英钠;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6-0500—02
苯妥英钠作为一种经典的抗癫痫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了近80年。脑缺血和癫痫在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脑缺血时一种可能的神经保护策略,最近抗癫痫药物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苯妥英钠在减轻实验性脑缺血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而在临床试验中的评价较少。本研究就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1.1.1入选及排除标准 急性脑梗死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并经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性别不限;发病在3d以内;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4分~30分;意识清楚;无全身严重并发症;病人知情同意。排除脑出血及年龄40岁~75岁者。
1.1.2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岁~75岁(64.8岁±10.8岁);病程4h~72 h(33.7h±25.0h);伴有高血压病19例,糖尿病11例,有1项及以上血脂异常者17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6±5.6)分。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0岁~75岁(62.4岁±11.4岁):病程5h~72h(40.4 h±26.7h1;伴有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15例,有1项及以上血脂异常者13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5±5.1)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给药方法 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苯妥英钠500 mg,每天分3次口服,连服3d,之后改为300 mg,每天分3次口服,连服7d,共服10d。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
1.2.2检测指标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60例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时各评分测定1次。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检验行组内比较,两样本行组间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假设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取a=0.05。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7±6 8)分,较治疗前的(20.6±5.6)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为(14.6±6.7)分,较治疗前(21.5±5.1)分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血清NO含量 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病人血浆NO含量为(72.0±10.7)μmol/L,较治疗前的(93.6±14.0)μmol/L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为(78.2±11.2)/μmol/L,较治疗前的(97.1±13.7)μmol/L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2例病人出现头晕,未经减药、停药而自行缓解,两组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时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大量形成的自由基介导的毒性。NO是自由基的一种,研究表明其可能参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NO由左旋精氨酸(L—Arg)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作用下产生,在生理状态下,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信使分子,NO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如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调节脑血管基础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在缺血性脑损伤中,NO起着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的双重作用。NO的双重作用取决于NO的起源及梗死时程。来源于不同细胞类型的NOS产生的NO,其作用不完全一样。目前已发现3种NOS同工酶: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以及诱导型NOS(iNOS)。eNOS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ncNOS和iNOS则起神经毒性作用。脑缺血极早期(<2h),由eNOS产生的NO发挥脑保护作用,然而NO的扩血管效应时问短暂,超过2h已不具有脑保护作用;脑梗死早期(2h~6h),NO主要来源于nNOS,对缺血早期脑损害起重要作用;脑梗死超过6h,iNOS产生的NO对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起主要作用。
在本试验中,治疗前两组病人血清N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文献报道一致,且两组之间血清NO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表明苯妥英钠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NO含量。另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显示,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与血清NO含量的改善相一致。
当脑缺血时,局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升高,可通过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即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使Ca2+内流,激活NOS,导致NO大量产生;另外脑缺血后,某些炎性介质、细胞因子、代谢产物和自由基也可激活NOS,使NO生成过多。苯妥英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NO含量的降低作用可能与其能阻滞电压依赖性Na-Ca2通道,激活Na-Ca2交换系统,减少Na、Ca2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减少谷氨酸在细胞外蓄积,抑制谷氨酸对突触后受体的兴奋;抑制自由基形成,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以及减少脑缺血性损伤后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血清NO含量改变的观察表明.苯妥英钠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NO含量,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损害,促进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由于观察例数尚少,加之脑梗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苯妥英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方面还有待动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中更大样本资料的积累来证实。
推荐访问: 氧化氮 血清 含量 病人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