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期间西藏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提出,对于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西藏来说,其任务仍然是非常艰巨的。本文通过对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的深入分析,归纳其贫困特征,总结致贫原因,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从教育、生态、扶贫模式等对西藏农牧区扶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贫困成因;精准扶贫
一、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现状
(一)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
据统计,现阶段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4%,确切的来说,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牧民贫困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的大力扶持下西藏扶贫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开局,农牧民纯收入显著提高,由表1可见,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发生率降低幅度大,按照国家2300元的贫困标准线来来划分,贫困发生率自2010年34.42%下降为2014年13.87%。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和与其配套的公共服务还有环境保护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居民用电问题,生产生活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善。但是2014年底,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比例综合计算下来仅仅是65%,显然。西藏作为全国的唯一省级集中性连片贫困地区,我区在扶贫开发工作完成度上仍存在返贫率高“硬骨头难啃”等问题。
(二)西藏农牧区贫困特征
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由表2可见2010年-2014年,虽然每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在增长,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每年也都在拉大。到2014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73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16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是14657元,比2010年增加了3816元,差距仍在拉大。可见,扶贫工作让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在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方面,效果并不明显,显然西藏贫富差距仍然很大,不利于西藏減贫。
2.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由表1可知,截至2014年底,西藏贫困人口约32.7万,贫困发生率约13.87%,仍高出全国约十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依然相对较多。在西藏的七个地区中,日喀则、昌都、那曲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其次是山南、拉萨、林芝及阿里,可见西藏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广泛。特别是在边境和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区、地方病高发区、高寒牧区、藏东深山峡谷区、藏中农牧结合部五大特殊贫困区域,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3.返贫率高,新贫与返贫共存
贫困人口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脱贫人口数大于返贫人口数时,标志着贫困人口真正意义上的减少。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在解决贫困工作上最大问题是返贫率高:1、农牧区生存环境恶劣,造成人们脱贫困难,致富压力相对较大;2、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严重,地方病频发导致农牧区返贫率高;3、文化教育落后,农牧民文化程度低,自主脱贫意识薄弱。[]
二、西藏农牧民贫困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恶劣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因素及传统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西藏农牧区生产方式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严重,极不利于农牧业生产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此外,西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干旱半干旱面积较大,气候干燥且多风,土壤沙物质含量高,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加上人们缺乏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使得土地沙化严重,沙漠化面积已达2047万公顷,占西藏总面积的17%左右。[]农牧民为了维持生计,过度开垦、放牧,使得土壤流失严重、草原沙漠化加剧,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西藏农牧区脱贫困难,返贫率高。
2.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
西藏总体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是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制约因素之一。[]交通、能源、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滞后是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落后、返贫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背景及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西藏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直非常落后,贫困农牧区看病难、上学难现象普遍,农牧民文化生活匮乏,思想观念落后,自身发展能力较差。农牧业基础设施、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足,使得贫困农牧民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致富能力。
(二)主观因素
1.文化、身体素质低,自主脱贫能力较差
西藏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远远不能达到发家致富、摆脱贫困的需要,有些贫困人口也想获得一技之长,摆脱贫困,但苦于没有技能和机会。有些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极其低下,直接表现就是:贫困山区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地方病和传染病比较多,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较差。高山病、大骨节病与克山病等常见的地方病经常发生。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和身体素质的低下而形成了“低素质屏障效应”,这导致了他们生产方式的选择、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2.观念陈旧,依赖性强
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一直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援助工作,对西藏的贫困人口一直进行着重点帮扶,以往“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让贫困人口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来世、轻今生”、“等、靠、要”、“重农牧、轻工商”、“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不利于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的程度。这是阻碍西藏贫困农牧区从内部产生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普遍社会心理特征,更是西藏扶贫开发事业面对的难点。
三、西藏农牧区精准扶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观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离开了教育,就永远不能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的国民和国家,就永远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在西藏,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自然环境难以改变,因此,西藏扶贫开发的关键或者核心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针对西藏自治区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劳动力素质低、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低的状况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西藏应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科技教育为辅助的新型教育结构。
(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要致富,先修路”一句简单通俗的话道出了交通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四通八达的交通是贫困群众的希望之路和致富之路,西藏正在大力建设铁路、航空及公路,但要实现由于其复杂的地势地貌、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实现村村通依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公路不通不畅,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完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小文,朱新林.环境资源视角下西藏农牧民反贫困研究[N].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124-128.
[2]于红梅.民族地区养老保障困境的非经济因素分析[N].社会科学家,2014,(4):34-36.
[3]任凯.西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探析. http:///p-868317308.htm
[4]秦云.论新形势下西藏农牧区扶贫开发的难点及对策[N].东方教育,2015,(12):258-259.
[5]毛阳海.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特征、成因与反贫困路径选择[N].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9-54.
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班项目《西藏农牧区贫困成因及精准扶贫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G-2016AZT1403。
作者简介:
丰娜娜,27岁,湖北枣阳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1.2方向。
推荐访问: 农牧区 西藏 贫困 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