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08 12: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患者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17例,仅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5 d,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候效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中西医结合;通心络胶囊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本病预后不良,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病率极高。文献[1]报道,对UA患者随诊6年40%发展为非Q波,AMI 23%发展为典型AMI,病死率16%,猝死率16%,全部病死率32%,故防治UA发病对防治极为重要。本病单纯西医治疗症状消失较慢,且发作频次较多,临床效果欠佳。笔者临床工作多年,根据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机制,采用通心络胶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45例,均为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命名和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2~67岁,平均53.2岁;对照组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3~69岁,平均54.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既往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ST段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学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排除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及严重疾病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胶囊(由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Z19980015)口服,4粒×0.38 g,每日3次,消心痛20 mg,6 h/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消心痛20 mg,6 h/1次,口服。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口服倍他乐克12.5 mg,每天2次,依那普利5 mg,每天1次,硝苯地平10 mg,每天3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 mg,每天1次等综合治疗。在上述治疗过程中观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记录心绞痛心绞痛的症状,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的变化。两组疗程均为15 d。

1.4疗效评定标准(1)疾病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心电图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改善。(2)中医证候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8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3%;对照组17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6.4%。两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中医症候效果比较治疗组28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17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2.4%。两组中医症候效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281510389.3*对照组1758476.4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两组中医症候效果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28207196.4*对照组1777382.4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讨论不稳定性心绞痛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3,4],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5]。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6]。笔者临床工作中,利用通心络胶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8例,总有效率89.3%;对照组17例,总有效率76.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候效果比较,治疗组28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17例,总有效率82.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两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未见不良反应。通心络胶囊是由人参、水蛭、全蝎、檀香、土鳖虫、蜈蚣、蝉蜕等十二味药物精致而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作用。主治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以行血;水蛭破血逐瘀;全蝎通络止痛,共为方中之主药。辅以土鳖虫破血逐瘀;蜈蚣通络止痛;檀香理气宽胸止痛;降香行气活血止痛;乳香、赤芍活血祛瘀止痛。佐以酸枣仁养心安神;冰片通窍止痛;蝉蜕息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本研究结果证实,利用通心络胶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明显提高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亚楠,杨冠华,刘苏宁,等.冠心病血瘀证研究概述[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邰阳升,张明雪,张兰,等.从血瘀谈胸痹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10,27(4):116-118.

[4]杨俊,张广东.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0):1950.

[5]李清秀.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6):100-101.

[6]康日艳.邵念方教授益气保丹饮治疗心肺气虚型胸痹经验[J].中医学报,2010,25(6):1089-1090.

【收稿日期】2011-11-07

推荐访问: 不稳定性 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 临床 观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