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通心络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72例临床观察

通心络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7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08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病例选择:诊断参照WHO推荐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0年颁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用药前平均每周有2次以上心绞痛发作,并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所有病人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疾病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存着明显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及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及胃、食道、胆囊疾病等所致胸痛者;入院时已在服用通心络胶囊者,禁用通心络者;依从性差,疗程不足,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2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UA的老年患者,共14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6±10岁)(61岁-79岁);心绞痛病程0.6年-12年,平均(6.12±1.78)年;合并糖尿病的6例,高血压12例;心绞痛分级:Ⅰ级15例,Ⅱ级39例,Ⅲ级18例。通心络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平均年龄(68.6±8)岁(61岁-80岁),心绞痛病程0.5年-15年;心绞痛分级;Ⅰ级17例,Ⅱ级39例,Ⅲ级16例。两组性别、年龄、心绞痛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常规治疗使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调酯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

2. 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粒/次,3次/日。

两组总观察时间均为8周,住院期间均给予吸氧、卧床休息、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等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上药6周,共治疗8周。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 1 观察项目:记录8周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3. 2 统计学方法: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数用t检验。

4 疗效判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4. 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 中有关心绞痛的疗效标准及《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2]拟定。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下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5mm。无效:症状基本同治疗前,静息心电图无改善。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硝酸甘油用量增加。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倒置。 4. 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通心络胶囊组显效25例(34.72%),有效36例(54.16%),无效6例(8.33%),加重2例(2.79%),总有效率为88.88%;对照组72例,显效19例(26.38%),有效34例(47.22%),无效15例(20.83%),加重4例(5.57%),总有效率为73.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通心络胶囊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3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治疗组显效21例(29.17%),有效36例(50%),无效15例(20.83%),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显效18例(25%),有效32例 (44.44)%,无效19例(26.38%),加重3例 (4.18%),最有效率为69.44%. 表明通心络胶囊组在改善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4. 4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相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以后比较,②P<0.05

4. 5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5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与有Q波及无Q波心梗合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与破裂,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凝血和血管收缩,造成冠状动脉官腔不完全闭塞或瞬间闭塞,导致局部心肌供血减少[3]。其中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等可促进这一病理进程的进展。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通心络胶囊是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现代中药,组方中含有人参、全蝎、蜈蚣、赤芍、冰片、土鳖虫、芍药等组成的复方中成药制剂。本品特点是合用重用虫类药,如水蛭、全蝎、蜈蚣等,均有破血逐瘀、熄风止痉功效;如水蛭经现代研究证实有强大抗凝作用,对血小板凝集有明显抑制作用,能降低全血比黏度和血浆比黏度,减少纤维蛋白的含量;而方中人参可大补元气,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氧、缺血,并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保护内皮、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防止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它的药理作用具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程度,降低血清胆因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正常人的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延长凝血时间等。 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等作用;能够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及抗氧化;可促进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和抑制血管内皮的增生,提高一氧化氮的水平而达到保护内皮的作用;降低部分血细胞黏附分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4]。可改善脂代谢紊乱[5],防止内膜增生,解除痉挛,维护血管正常功能。可见通心络胶囊对预防心肌缺血和保护微血管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通心络胶囊具有对血液血管的双重作用,既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又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可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降低,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通过多种机制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6]。表明通心络胶囊对UAP患者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对UAP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可增强其疗效。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配合常规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方面优于单纯用西医治疗的常规组,作用明确,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远期疗效也较好,提示通心络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2]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治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14-215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5-408

[4] 朱晓多,刘文娟,许超蕊,等.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07,31(6):414-415

[5] 孙万森,吴喜利,乔成林,等.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704-706

[6] 宋美萍,卢耀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3):301,314

推荐访问: 心绞痛 不稳定 胶囊 常规 临床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