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计算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社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在努力地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网络俨然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悄然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也逐渐开始受到威胁,一旦网络系统安全受到危害,就会导致生活受到影响,甚至社会都可能受到巨大的伤害。自计算机病毒产生之日起,便一发不可收拾,黑客的存在也开始越加猖獗,无处不在。本论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是指通过采用网络控制及一些技术手段,从而达到网络内部数据的统一性和安全性,不会因为突发情况或系统漏洞而损坏数据、泄露数据。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大类。物理安全是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方面能够进行物理保护,进而防止破坏、丢失等现象发生。而对信息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展开的保护被称为逻辑安全。
2 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
不论是人为的原因,还是自然或者偶发的原因,都能够对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是将全世界都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桥梁,不论是社会、单位,或是渺小的个体都能够通过这座桥梁进行信息提取,而正因为这桥梁的无差别对待,任君采撷,导致计算机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目前我们这座“桥梁”受到的威胁点,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是全开放的,无差别对待的,这也进一步导致网络将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攻击。这不但包括物理上传输线路受到的伤害,还代表会受到网络协议方面的侵袭,甚至于网络软件、硬件的漏洞都会成为攻击目标。
(2)网络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国家,它向世界上的所有人开放,这代表网络受到的攻击不只是本地用户,还会是外地网络高手,甚至于外国的网络高手。
(3)网络是没有局限的,网络并不会在用户使用时进行各种技术限制,这表示用户可以随意上网,进行信息上传或者信息提取,这同时也表示网络很有可能进行信息传播时受到病毒传播。
2.2 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并不就是完美的,很有可能在开发初期由于设计问题,而导致埋下安全隐患[1]。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本身的漏洞;
(2)可执行文件掩藏病毒;
(3)创建进程机制为远程“间谍”软件提供了条件;
(4)部分操作系统与病毒监控软件同为守护进程,这些进程本身的存在是极好的,为系统安全提供了保障,但部分进程本身就是病毒,一旦受到触发,便会威胁到系统安全;
(5)进行远程调用功能时被监控等;
(6)操作系统后门被黑客使用,进而产生破坏;
(7)安全漏洞的存在。
2.3 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安全问题
数据库管理系统自然存放了大量的信息及数据,还有一些上网信息,这是出于信息存储方便的考虑,但数据库管理系统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安全方面管理。
2.4 防火墙的脆弱性
防火墙虽然能够对网络整体上提供安全,但并不是绝对性的安全,对于网络内部受到的侵害及病毒攻击依然防范艰难。甚至于一些已经被检测出来的危险,都不能被彻底排除。并且,随着高科技人员的出现,一些防火墙也逐渐开始受到破坏,这便导致防火墙本身也开始变成“火”[2]。
3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
3.1 技术层面对策
有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目前主要分为扫描技术、防火墙、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实时监测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技术、完整性保护技术六种,除将其进行结合进行维护计算机安全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1)打造安全管理机制;
(2)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3)密码技术的应用;
(4)数据库的维护;
(5)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6)加强网络反病毒能力;
(7)创新安全操作系统。
3.2 管理层面对策
想要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进行完善,不但要能够使用目前的安全技术及预防手段,还要根据管理手段及计算机安全维护、法律法规力度的大小进行灵活变通。唯有将双管齐下,才能够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3.3 安全层面对策
在进行计算就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时,还必须要给予计算机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里的安全环境代表机房及其设备。这包括:①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条件;②机房的选择;③机房的防护[3]。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烦琐的系统工程,有关于技术、设备、管理和系统等各方面,安全解决方案的制订就是为了要掌握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而设计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相协调,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相统一,加强预防计算机犯罪,加大立法、执法工作力度,维护备份和恢复机系统,制订相应的安全标准。此外,由于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技术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因此,有必要全面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和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千里,陈光英.网络安全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35-35.
[2]龙冬阳.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95.
[3]常建平,靳慧云,娄梅枝.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0):269-269.
推荐访问: 浅谈 计算机网络 安全问题 对策 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