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略论语言逻辑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略论语言逻辑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时间:2022-05-16 09:2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语言逻辑是在20世纪的指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使用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问题,特别是自然语言的问题;语言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逻辑的研究方法是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建立在形式化方法之上的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是当今语言逻辑研究最活跃、最有成就的领域;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其首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思维的逻辑性,丰富和发展逻辑科学,将语用学和语用逻辑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等。

关键词:语言逻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092-02

近年来,我国语言逻辑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邹崇理、蔡曙山、黄华新、周建设等中国学者出版了多部关于语言逻辑的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召开了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

蔡曙山在2003年在西班牙奥维耶多召开的第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宣读了题为“A Formal System for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Its Use in AI”的学术论文,引起会议关注。在本届大会上,蔡曙山、王巍、蒋劲松等人组成的清华大学学术团队还提出举办下届大会的申请,经过激烈竞争,终于击败竞争对手法国里昂大学,赢得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的举办权。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语言逻辑成为第13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关注语言逻辑、研究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是在20世纪的指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使用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问题,特别是自然语言的问题。因此语言逻辑也称作自然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的诞生,是继以形式语言为基础的数理逻辑对自然语言和传统逻辑的否定之后,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语言逻辑对形式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否定,其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日常语言学派对形式语言和形式化方法提出的挑战。英国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特劳森(Strawson,P.F.)在其《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逻辑”这一概念。周礼全先生则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人,其主编的《逻辑—— 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1994)一书是最系统、最有理论深度的代表性著作。周礼全先生所指导的两名博士分别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推进了中国的语言逻辑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语言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这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蒙太格的形式语义学,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语用逻辑。

语形学(syntax)也叫语法学,是研究符号空间排列关系的理论。符号的这种空间排列关系是与解释无关的,也就是说,是独立于解释的。传统语法学一般只研究词法和句法,即自然语言中语词、短语和语句的规则。乔姆斯基(N.Chomsky)开创了现代语言学和语言逻辑学的形式语法的研究领域。乔姆斯基反对以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倡理性主义和心理主义。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体现,为人类所特有。语言能力通过基因遗传先天地存在于每一个健康人的大脑里,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视觉和听觉一样。他认为,人类语言的根本特征是语言能力—— 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而不是语言操作,人们要学习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乔姆斯基要建立一种语言模式来反映人们具有的这种语言能力。1957年《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此后,乔姆斯基及其合作者出版多部论著,相继建立了短语结构理论、词库理论、转换理论、原则和参数理论、短语结构的X-阶标理论、θ-理论和功能范畴、移动和格理论、管辖和约束理论、最简方案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理论。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被看作是认知科学第一阶段的代表性理论。

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系的理论。语形学仅仅反映符号的空间排列关系,其语义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研究符号和由之构成的有意义的符号串即语句的解释,这种解释是通过将语言系统中的符号或符号串指派给现实世界的对象而获得语言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数理逻辑学家蒙太格(Montague)建立了一种新的语义理论,他认为“自然语言和逻辑学家的人工的形式的语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按照描写形式语言的方法描写英语是完全可能的。他还制定出算法,把一部分英语语句成功地翻译成一阶谓词公式。蒙太格语义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真值条件语义学、模型论语义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而蒙太格最重要的贡献是内涵语义学和形式语义学。蒙太格的语义理论发展了逻辑语义学的思想,丰富了内涵语义学的概念,并建立形式语义学的理论体系。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者之中,只有语用学分析到人。凭借语用学研究方法的优势,我们可以谈论人们的意向、假设、目的和目标以及他们通过说话所要完成的行为类型。这种分析的巨大好处是,那些极端人性化的、用一致和客观的方式难以分析的概念,语用学可以完成对它们的分析。语用学首先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W.Morris)和卡尔纳普(R. Carnap)在指号学的理论中提出,再由奥斯汀(J.L.Austin)、塞尔(John R.Searle)和格赖斯(H.P.Grice)等人加以发展。1952年至1955年间,奥斯汀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主持一系列讲座,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以言行事”(doing something in saying something)的思想。奥斯汀根据不同的语用力量,将语用行为分为5类:判定式、执行式、承诺式、表态式和阐述式。此后,奥斯汀的学生塞尔(John R Searle)将这一理论传播到美国,促进了日常语言学派在美国的发展。塞尔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面系统化和部分形式化,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并用集合论的方法表述了这一系统。从逻辑发展史看,奥斯汀的理论开辟了语言哲学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而语用逻辑则是在语言哲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学科。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的基础,语用逻辑则是言语行为理论和整个语用学的基础。时至今日,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逻辑与蒙太格的语义学、乔姆斯基的语形学一道,已经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核心理论。

语言逻辑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形式化即指形式语言(初始符号和形成规则)和形式系统(形式公理和推理规则)。自乔姆斯基、蒙太格、奥斯汀和塞尔以后语言逻辑的研究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正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交叉生成的结果。建立在形式化方法之上的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又分别称之为形式语法学、形式语义学和形式语用学,它们是当今语言逻辑研究最活跃、最有成就的领域。

语言逻辑经历了两次革命和三个阶段:第一次革命:莱布尼兹领导的革命,以形式语言否定了自然语言,以数理逻辑否定了自然语言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第二次革命:乔姆斯基、蒙太格和奥斯汀领导的革命,以自然语言重新否定了数理逻辑。由这两次革命形成了语言逻辑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逻辑阶段、现代逻辑阶段和当代语言逻辑阶段即AI的逻辑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吸收了前一阶段的积极成果。

语言逻辑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数理逻辑)已经取得的成就去研究人们在运用语言的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推理形式与规律。它的研究内容也不再局限与数理逻辑的陈述命题和复句中某些逻辑联结词,也研究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语句中的模态时态、道义的逻辑性;不仅研究语形方面问题,也研究语义和语用方面。

语言逻辑诞生以后,又与众多的学科发生交叉。例如语言逻辑与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和元逻辑、语言逻辑与语言哲学、语言逻辑与理论语言学、语言逻辑学与心理语言学、语言逻辑学与认知语言学、语言逻辑与认知逻辑都是关系十分密切而又互相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这些新兴领域的研究在揭示人类认知的奥秘方面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其首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思维的逻辑性,丰富和发展逻辑科学。形式逻辑不可能穷尽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语言逻辑能够总结出自然语言中现有形式逻辑尚未精确研究的那些思维形式,总结出新的命题形式的真假规律以及以这些命题形式为基础的推理形式,并且逐步的构造处各种新的逻辑系统,再广泛应用于人类言语行为的分析中去。语言逻辑应该从实有的自然语言的材料中抽象出来,然后又返回去对自然语言产生规定的和制约的作用。如果说数理逻辑具有规定性(prescriptive)科学的性质,那么语言逻辑则具有描述性(descriptive)科学的性质。

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意义还在于,将语用学和语用逻辑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由于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自然语言中内在的逻辑特征做出更恰当的刻画,让机器真正能听懂人的话语。计算机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语用行为,它是由程序控制的,即由语用语句控制的,因而,它也一定服从语用逻辑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周礼全.周礼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周礼全[主编].逻辑—— 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蔡曙山.学科交叉视野中的现代逻辑[J].科学中国人,2003(11),15~16.

推荐访问: 略论 逻辑 对象 意义 语言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