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又专章论述,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新疆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代理主席雪克莱提-扎克尔认为,在今后新疆经济发展的工作中,需要重视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新疆经济发展落后且粗放,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此,本文从产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新疆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文献回顾
国外针对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内容很丰富。理论研究方面,1971年福雷斯特《世界动态学》中提出了产业环境的概念;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麦多斯等人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实证分析方面,Wassily、米勒和布莱尔、Maria Liop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定量分析了产业及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Grossman and Krueger、Borregaard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研究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Smarzynska分析了24个国家的数据,研究表明,产业转移的过程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关于产业结构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崔凤军、杨永慎,王丽娟、陈兴鹏,张新宇等认为,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方式是产业结构,他们运用环境承载力、灰色关联度等计量方法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结合资源研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樊杰,张秀生、陈先勇,李文君、杨明川、史培军,刘文新、张平宇、马延吉,以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为例,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资源型城市主要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环境的影响机制;针对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崔凤军、侯安鑫、徐平华、贾晓娟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可持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刘宇、黄继忠,林翊、刘倩,晋腾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彭建,邱健,乌敦、李百岁,郜慧等运用IIISNE,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古丽鲜·艾孜孜、毛克贞从三废产生量的角度出发,王超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研究新疆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安梅梅,龚新蜀运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分析了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李芳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资源环境效应。
虽然国内外研究内容、方法、对象有所不同,但这都充分说明了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然而国内学者对新疆的相关研究角度多是从产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关系出发,缺乏产业结构动态的影响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产业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并从产业生态化角度提出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以提升生态环境效应的对策建议。这为后期关于新疆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我国其他处于资源密集、生态脆弱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新疆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需将产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即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研究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工具去测定新疆的经济发展是否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本文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因此需结合产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将新疆生态足迹进行产业分解,获得不同产业的生态效率,并据此计算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是由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并由其学生Wackernage进一步完善的一种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计算公式:EF=N*rj*∑(ci/pi),式中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为不同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ci为i种消费项目的年平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项目的全球年平均产量。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和水域6类,本文使用WWF《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的均衡因子,耕地、建筑用地为2.8,林地、化石燃料用地为1.1,草地为0.5,水域为0.2。
(二)各产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不同产业对生态足迹占用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对生态足迹的占用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能源地及建筑用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占用表现为能源地和建筑用地。因此,需要对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进行产业分解,计算不同产业的生态足迹,其中能源足迹的分解根据能源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建筑用地的分解按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重进行计算。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
本文使用各产业的生态效率衡量不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幅度。通过不同产业的生态足迹,衡量各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比较各产业生态足迹与同期工业生态足迹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各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在根据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按照新疆各产业类型的产值比例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新疆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化
新疆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2000-2012年全区GDP从1363.56亿元增长到7505.31亿元,年均增长15.27%,已逐步形成各级产业比较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由图-1可见,尽管在2000-2003年新疆已初步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但在西部大开发初期,三大产业基础薄弱,二产由于先天不足的劣势发展缓慢,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虚高级化”的产业结构。2000-2012年表现出“二、三、一”的结构类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到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46.4%,但新疆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制造业技术水平落后,整体工业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第三产业依旧是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整体来看,新疆产业结构问题依旧突出,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依旧较大(见图-1)。
(二)新疆生态足迹
如图-2所示,2000-2012年新疆生态足迹总量增加较快,从2000年的416.36(105hm2)上升到2012年的1549.87(105hm2),年均增长11.58%。从生态足迹构成来看,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地年平均增长较多,分别增长了18.52%、16.37%、15.69%,其次是耕地、水域、草地。对生态足迹的贡献大小由2000年的化石能源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变为2012年的能源地>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
(三)各产业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分析
由图-3和图-4可见,新疆各产业生态足迹基本呈增加趋势。2000-2012年第二产业对生物资源占用比例最高,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18.42%,占用比例由2000年的39.96%增长到2012年的67.47%。其中重工业生态足迹变化较多,由2000年的857(104 hm2)增长到2012年的6629(104 hm2).年均增长0.2I%;轻工业由2000年的146(104 hm2)增长到2012年的1128(104 hm2),年均增长4.07%;可以看到工业消耗了大多数的生态资源,符合新疆现阶段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态足迹比重不断下降,一产生态足迹比例由2000年的48.42%降低至2012年的23.91%,三产生态足迹比重由2000年的11.61%降低至2012年的8.62%。
由表-1可知,新疆第三产业生态效率是最高的,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整体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改善。这种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相反在此期间第二产业的生态效率还在不断下降。二产生态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生态效率下降所导致的,近年来新疆工业化趋势明显,但其产业链短、能源使用效率低,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第一产业内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的生态足迹面积在降低,林业的生态足迹面积呈现缓慢增加趋势,说明近年来新疆一产总体生态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但是退耕还林效果不明显;第三产业内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的生态足迹面积在缓慢增长,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生态足迹面积在下降,三产生态效率保持着缓慢的提升。
(四)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根据各产业生态效率和工业生态效率的相对关系,可得出各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计算2000-2012年新疆各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图-5、图-6)。从图可以看出:(1)2000-2012年间,新疆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新疆产业结构整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变小,其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正向的生态环境效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疆的生态环境压力。(2)2006年以前,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6年以后,由于新疆工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3)各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农业、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重工业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林业、渔业、轻工业等其他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变动不大。(4)从各产业的RCIIISNE值排序上看,各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差异比较明显,2001-2006年各产业RCIIISNE排序基本一致,大体是c>a>f>j>e>h>b>i>d>g。2007-2012年各产业RCIIISNE排序大体为f>a>c>j>e>h>b>g>i>d。(5)产业结构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异比较明显,研究时段内,伴随着新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化倾向加重的情况下,新疆产业结构内部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加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2000-2012年新疆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变动缓慢的情况下,得到了初步的转型升级,新疆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进行过渡。2012年新疆三大产业比重为17.6:46.4:36,而全国为10.1:45.3:44.6。可以看出新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种植业比例过大导致其结构单一。第二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第三产业依旧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全国相比,新疆产业结构整体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仍未实现代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二、三、一”产业结构,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依旧很大。
2.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时段内产业总体生态效率得到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持续降低,第二产业生态环境指数不断上升,第二产业自身生产特点决定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远大于第一、三产业,加上新疆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早期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导致RCIIISNE值呈上升趋势;从细分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来看,轻工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环境影响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新疆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没有得到改善,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道路。
3.伴随着新疆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的缓慢下降,研究时段内新疆GDP持续增长,2012年达到7505.31亿元,年均增长15.26%,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年均增长了5.64%、19.12%、22.10%,2012年达到了29700万吨、15869.86亿标立方米、7884.03万吨。说明新疆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带来积极影响无法完全弥补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负向环境效应,新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转型和升级。
(二)建议
1.重视新疆第一产业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鼓励新疆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第一产业,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第一产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种植业,我们应加快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作业方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依托各地州特色优势,对农业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如塔城地区举办蔬菜旅游文化节、阿克苏推行“三贮一化”饲草综合技术等,发展多功能的绿色农业,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业发展效率,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同时还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全面推广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认证,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
2.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强化集约发展,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工业。新疆工业结构层次低,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特点。我们应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优化其能源消耗结构,加强各部门和企业的清洁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理念,降低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针对制造业、电热产供业等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应实施严格管制,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和管理。对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效益较好的企业,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并引导其优化重组,形成规模效应;在利用能源优势的同时,还应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和培育新的战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重工业,淘汰落后企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努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促进新疆工业进入快速、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
3.积极发展新疆第三产业,降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由于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整体较小,三产比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生态压力。因此,今后新疆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降低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诸如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树立生态服务业的理念,为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应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支持诸如生物技术、科技服务、信息产业等低能耗、低物耗、高增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开发和资源节约有关联的第三产业,降低其对环境的压力。
[责任编辑:黄兴豪]
推荐访问: 新疆 产业结构 转型 效应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