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黏液腺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摘(切)除术治疗150例,采用注射混合碘液治疗112例,对两组进行观察和对比统计。结果:手术组疗效优于注射碘酊组(P<0.01),随访6个月,手术组无复发,注射碘酊组14例复发。结论:采用摘(切)除术是治疗口腔黏液腺囊肿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口腔黏液腺囊肿;混合碘液;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8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67-01
口腔黏液腺囊肿为口腔黏膜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形成的浅表囊肿,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常发生于下唇黏膜,其次为颊黏膜及舌部。传统的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笔者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和实践,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6月~2007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口腔黏液囊肿患者262例,年龄6~58岁,男125例,女137例,病程20 d~2年,病变范围0.8~2 cm。其中囊肿位于下唇内侧230例,舌尖腹部20例,颊侧12例。将2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治疗组160例,碘液注射治疗组102例。
1.2方法
1.2.1 混合碘液的配制
将2%碘酊、碘酚、1%碘甘油按1∶1∶1(体积比)配制成碘液,以深色不透光玻璃容器贮存备用。
1.2.2 混合碘液注射方法
囊肿局部黏膜常规消毒,用口腔科常用2 ml注射器吸取碘制剂约0.8 ml,针孔朝上在囊肿一侧的基底部水平刺入病变组织内,直接注入药液至瘢痕团块变为紫色为止,用棉球轻压注射点抽出针头,检查无药液渗出即可,不用抗生素治疗,嘱患者分别于1,2,3周后复查。
1.2.3 手术治疗
囊肿局部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11号刀片顺黏膜纹理于团块两侧做梭形切口并尽可能多保留黏膜,将囊肿及其邻近组织一并切除,直接缝合创口。嘱患者术后3 d食半流质,避免刺激性食物,口灵漱口,适当应用抗生素、地塞米松以防术后感染,减轻术后水肿。1周后拆线。所有病例对有可能引起损伤的上颌过高牙尖做适当的调磨。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病损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观察半年无复发者。有效:团块明显缩小,病损未完全消失。无效:半年内复发者。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手术组疗效优于注射碘酊组(P<0.01),随访1~2年,手术组无复发,注射碘酊组14例复发。两种方法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碘酊常用于未破溃黏液囊肿囊内注射,它能破坏腺泡使之纤维化失去分泌功能无法形成囊肿,但药液容易外溢,不易控制剂量,过多易引起组织广泛坏死;碘酚是一种腐蚀性较强的消炎收敛性药物,它可腐蚀上皮衬里及肉芽组织,减少黏液腺分泌;碘甘油收敛和腐蚀作用弱,对黏膜无刺激。根据以上3种药物的特点,我们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碘制剂,避免了单一应用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缺点,在不改变原药物性质和作用的同时,增加或降低了药物刺激性,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增强了消除肉芽瘢痕团块的药效,达到了治愈瘢痕状口腔黏液囊肿的目的。
黏液腺囊肿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如果患者为多次复发或局部有瘢痕形成,囊肿与黏膜粘连,则采用切除术,反之可采用手摘除术。手术中应将暴露于创口的黏液腺一并摘除,以防复发。口腔黏液囊肿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多因处理囊壁不彻底、致囊壁的残留引起复发,而再次手术可能影响其功能和外形,与复发时间和手术后残留囊壁的多少有关。因此,术中应摘净小腺体,彻底处理囊壁。
本研究中,手术治疗组较混合碘液注射组总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是治疗口腔黏液腺囊肿有效、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0-301.
[2]钟胜频.口腔黏液囊肿三种治疗方法比较[J].广东牙病防治,2001,9(4):294.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09-310.
[4]史久成,史俊南.口腔药物治疗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287-288.
[5]高学军,沙月琴.现代口腔内科学诊断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21.
(收稿日期:2007-11-2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黏液 摘除 囊肿 疗效 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