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试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试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19 16:4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论述了环境保护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对改善桂林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 0)14-0215-03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这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生态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此,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二、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造成旅游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激增而显不足。

(二)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

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应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

还有一些新旅游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破坏了旅游资源,实质上也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在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绝大多数的风景区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旅游质量大受影响。

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长此以往,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四)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不当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旅游者乱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竞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纹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环保的自觉性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四)增加环保经费,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五)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六)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不能共存的矛盾,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才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朝阳产业。

四、桂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持续发展

漓江,源远流长,绿水悠悠,令游人留恋忘返。然而,10多年来,漓江逐年干涸、河床升高、枯水期越来越长,极大地影响着桂林市的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漓江水资源危机,取决于人们对待桂林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放在首位的措施就是要依法制止乱砍滥伐林木及毁林开荒行为。恢复漓江流域的水源林面积,使流域内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水库”,从而达到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化解漓江水资源危机的目的。

(一)漓江水源生态的规模

桂林市区域内,属于综合型的自然保护区有两个:龙胜与临桂交界的花坪,兴安与资源交界的猫儿山;属于水源保护的有五个:灵川的青狮潭,永福的寿城,恭城、全州、兴安、灵川、阳朔数县交界的海洋山,永福、临桂、阳朔、荔浦等县交界的驾桥岭及全州的五福宝鼎;属珍贵植物保护区的有一个:资源的银竹老山;属珍稀动物保护区的有一个:龙胜的建新。这些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丰富资源。

青狮潭水源林保护区有地面积58.6万亩,有林43.05万亩。是漓江的主要水源之一,域内有26个水库,特别是青狮潭水库。总库容5.561亿立方米;山峦挺拔,古树参天,河谷幽深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方圆60多万亩,森林面积46.2万亩;花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万亩,森林面积16万亩,山体气势雄伟,古树苍劲屹立。这些保护区的森林对漓江旅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桂林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国家对防治桂林市及兴安、灵川、阳朔等县的工业污染采取了果断措施,几十年来,通过地、市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漓江的污染已初步得到了控制。近年来,桂林市重新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桂林市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从桂林旅游发展,开发建设更好的旅游环境出发,

推荐访问: 可持续发展 试论 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