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动力与阻力并存的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总结经验,指导实践。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加强党的建设这个三个视角,深入展开对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中国化基本经验的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验 思考
一、基本内容与内涵
1、发展历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追求的,但这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符合中国国情,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勇于探索,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动力支持以及政治保障”。[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反思建国以来党的实践、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经济建设转移到党的中心中来,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逐步制定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前任领导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更完善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为之后治党治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主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开展各项工作,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时,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局面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转变发展理念,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内在联系与时间逻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部分构成,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面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不断突破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阐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表述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者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既全面统筹,又各有侧重的。”[3]分别从“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党的发展”这三个不同视角,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时间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各有侧重、特点突出地进行继承与发展。”[4]在文化大革命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背景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开展加强党的建设活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武装思想、指导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精髓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在于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理论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包含着各自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彼此间紧密联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实事求是”理论上是一个哲学命题,毛泽东时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将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在继承前任领导的思想基础上,发展了“实事求是”,将它与“解放思想”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新概念中,旨在引导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从事物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利用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指导我们党的实践,实现我们党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统一。
(2)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我们的党在践行理论工作时,必须把握规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时代性,就是要求我们党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精神,走在时代思想发展的前沿。规律性,就是要求我们党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好规律,将“本本主义”与经验相结合,避免陷入“实用主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创造性,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把握时代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解放传统思想,利用创造性地思维来面对和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结合时代与国情
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现状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一系列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地过程,通俗的讲,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到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契合点,不断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有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结合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进行社会变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把它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党必须尊重并且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集中,形成成熟、正确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3、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指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并再三嘱咐新一代领导集体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江泽民谨记上一任领导集体的嘱托,更加注重党的领导作用,指出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带领人民谱写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2)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现了自身的伟大转变,打开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同时对我们党的领导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时代不断发展,矛盾不断转变,任务不断艰巨,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作出改变。”[5]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久不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保持党的先进性。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创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邓小平理论,领导全党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建没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和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在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精髓来指导实践,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以及大众化,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坚持和发展党开创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实现好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北京,2012(11).
[2]姜怀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论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1.
[3]陈永琴.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述评[J]. 攀登,2009(6): 11.
推荐访问: 经验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