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香港中学课程中的“历史科”与“中国历史科”

香港中学课程中的“历史科”与“中国历史科”

时间:2022-05-20 0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香港学校的历史课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包含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科目一“历史科”和“中国历史科”。这两科不仅在内容上各不相同,甚至在教学法以及对历史本质的理解上也相异。在课程发展上,政府很少干预“两科历史”。在过去数十年中,两科历史的课程发展模式并没有体现传统殖民主义影响教育的理论,相反,殖民主义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关系,可用香港的“两科历史”作为一个案例,让我们明白殖民政府在教育上可与当地精英合作,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关键词 殖民主义,鸦片战争,义和团事件,香港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41—09

导论

在文献记述中。殖民地的历史课程,往往强调宗主国的辉煌历史及其所带来的好处,从而贬低本土文化。回归前,香港和中国内地政经界的知名人物,十分关注“殖民思想”对香港学校课程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历史教学的影响。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比较两科历史课程,探讨殖民主义对香港历史课程的影响。再者,当前的“殖民主义”概念,比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更复杂,今天对于殖民教育的议题,无论在学术或其他方面都有更深入的评论。我们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把殖民主义对香港学校课程的影响概念化。

我们关注的是香港学校的历史课程中独有的特征——“历史科”与“中国历史科”这两套截然不同的科目之间的差异。香港的两套历史课程,具体地表现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历史观、教学目的以及评核方法,同时也是当时殖民地政府对本土文化作出的妥协。这种出自“殖民主义”妥协的政策能持续至21世纪,是因为两套课程能够切合全球历史教育新趋势,并能配合香港社会、中华民族以及文化再造等各方面的需求。这两套课程在意识上也凸显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界限。下文关于两个历史科的讨论就是围绕文化认同的问题,也涉及何谓“中国人”的论述。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尤其是课程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促进还是削弱香港人对中国的认同,是本地媒体经常争论的话题。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政府提出要将中国历史科合并在新的社会科,就激怒了香港的华人团体,他们指责政府密谋策划淡化香港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近年来,香港史一直备受争议,20世纪90年代初,殖民政府曾提出在中国历史科里加插香港史教学,引致香港的“亲北京”团体批评政府鼓吹“分裂国土”。1997年后的特区政府积极呼吁中国历史科要肩负促进统一国土的责任,并以此提高其管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他的首次施政布告中强调:“我们会把中国人的价值观纳入学校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1997年的初中中国历史课程指引已经反映了新的官方政策,其中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包括“学习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以及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情感”。

香港学校的历史教育已经成为政治上争论不休的议题,政府要求学校推行公民教育,强化学生的中国人身份。政府特别强调中国历史科要加强培养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属感,这暗示着1997年之前的中国历史课程,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培养,让他们认同“中国人”的身份。因此,本文除了分析“殖民本质”对香港两套历史课程的影响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探索香港的历史教育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本文将从两方面作比较,一是两套历史科目的差异,二是两科由过去到现在的转变,特别是香港政权移交后的影响。我们首先追溯这两套历史科分割的起源,然后再探讨这两科的文化本质和角色,以及两科在近年香港经历多种政治和教育转变上的相对地位。为了使探索和讨论更具体,我们拟定三个具政治敏感性的历史议题,并集中探索这两科的教科书、试卷以及答题标准。最后,我们尝试解释这两套历史科在后殖民时期仍然分割的原因,讨论一些关于政治和殖民主义对历史教学、香港学校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香港学校课程为什么会有

两套历史科目

香港的学校主要有两大类: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称英文中学;用中文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称中文中学。英文中学除了中国语文及文学、中国历史科外,其余科目都是用英语教授。中文中学除了英语科,其余科目都用中文讲授。20世纪40年代由政府资助的中文中学,主要沿用国民政府的课程。英文中学强调学习英语,要求简单地掌握人文科及科学(包括历史)科,中国语文只作为一个补充课程。长期以来,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均设置一门历史学科,内容包括外国历史和中国历史。1948年教育司署的年报显示,在英文中学的会考中,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已合并为一个学科。到1960年和1962年,中国历史分别在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成为一门独立科目。

国民政府时期(1912—1949年),香港学校使用中国内地发行的课本。课本中隐含的中华民族情感以及排外思想,引起部分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历史可能会成为一个颠覆政府和反殖民观念的推动器。1953年,殖民政府成立了中文科目委员会,目的是检视本地学校的中文教学。香港教育司署在报告中强烈批评中国内地的中文科(包括中国历史)内容及其教法:“中国以前的中文教育旨在造就傲慢和执迷不悟的中国国族主义者,香港不应该鼓励这种教育……在民国建立初期,中国的政客已竭力鼓吹爱国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种族主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教科书通常包含了排外的论述、评论和宣传,所以,这些课本并不适用于香港。”该报告还勾勒出一份适合香港的方案:“香港邻近中国,它不仅是东方的世界民主之窗,而且是东方和世界文化汇聚和交融的场所……在课本内,应该强调社会和文化历史,不宜教授政治史……当然,在涉及义和团运动和所谓的鸦片战争之类的题目时,我们应该客观处理。”

但是,中国历史是用中文授课,草拟课程纲要和编写教科书并不是在外籍殖民地官员的直接和严密的监督下进行的,只要避开敏感的中国近代史问题,不详细讲述外国侵略中国主权的历史,负责构思课程的学者们就可以自由地依照他们的传统文化观编写中国历史课程。这样的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传统的、有关历代王朝兴替的中国历史,并完全避开20世纪的历史。如此安排既符合南下香港的传统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偏颇看法,同时又能舒解殖民地官员因中国历史议题所引起的政治焦虑。传统的帝王将相历史并不会威胁英国在香港的管治权威,所以在殖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便以这种模式传授给香港的学生。

在英国管治时期,1975年的课程改革是改革中国历史教学的唯一一次尝试。当时有建议将中国历史、历史、地理以及公民纳入新的社会

推荐访问: 香港 中国历史 课程 中学 历史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