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Ma Changming;Li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110142,China)
摘要:本论文主要从建筑美学角度上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包括造园艺术的审美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知觉,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中国建筑史的史实证明,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按照这条线索在探求最美的形象和最高的审美价值。较早地认识到了从环境、造型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去探求最佳的交汇点。建筑园林也不例外,是一种现实的艺术实践活动。
Abstract: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aesthetic cont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cluding gardening art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t embodies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brings man mood, modeling style bring man image consciousness, and symbolic meaning brings man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shows that it explores the most beautiful image and the highest aesthetic valu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It has earlier understood to find out the best interse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 modeling and symbolism.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is no exception; it is a kind of real art practice activities.
关键词:审美 实践 联想 继承
Key words: aesthetic;practice;association;inherite
中图分类号:TU-0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067-01
0引言
人类创造建筑,从脱离了单纯荫蔽防御的要求以后,就开始有了艺术的因素,随之也就开始探求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人类在创造一切文明成果的时候,他们的认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同时开始,并逐渐向内心探索,力求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建筑园林也不例外,是一种现实的艺术实践活动。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体现
园林都以自己的整体环境形象“述说”出某些历史的生活的主题。由某种类型或某种地区的时代的建筑处理手法,也有可能表达出一些特定的主题思想。中国建筑史的史实证明,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按照这条线索在探求最美的形象和最高的审美价值。较早地认识到了从环境、造型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去探求最佳的交汇点。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自然事物,山石、小桥、流水、深林、游鱼、繁花,反应着自然的无常变化和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关系的天地人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导着古代中国的园林设计。所有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功能的反应,还反映了人们理解和体会自然,体会精神、体会“道法自然”的方式。
中国园林的审美主体长期受着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客体本身又是经过多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长期交融渗透后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个形态完备的艺术部类。“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而诗中的画意与画中的诗情,又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所以黑格尔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它不是“纯粹”的建筑,但却是融合了一切建筑手法在内的高级建筑艺术。
2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从明朝中叶起,江南和北京的造园艺术并峙南北。十七世纪初北京海淀一带名园迭兴,像著名的清华园、勺园等,一时名噪都门。南京吴兴苏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更是脍炙人口,多不胜举。
短促的隋代,却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许多令后人瞠目的巨大作品。大兴城即唐长安以空前的规模与格局独步世界;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宏大气派,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无论工程结构或是艺术造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杰作;敦煌、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展示出佛教艺术民族化的新趋向。这些,都给予六朝风流以重大的冲击,并深深影响到初盛唐时期园林和建筑的审美观。
严格说来,从隋到盛唐时期,都不具备发展六朝以来园林美学的政治文化条件。那是一个朝气蓬勃,功业辉煌的时代,又是一个琳琅满目,意态爽朗的时代。儒学仍是正统,但充满进取精神;道家也是,道教很受推崇,但颇富浪漫气息;佛教不甘落后,但世俗味道很浓;胡风弥漫市井,但融于华夏声色。没有什么真正的避世退隐,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林泉格调。
时代的审美标准不是高山流水、花间柳下,而是赤裸裸地追求豁达、浑放、豪迈、业绩、功名、声色……铁马金戈,神仙怪异,高歌酣饮,胡乐胡舞,纷然杂陈;同时,也不断地营造园林,不断地精修山水,创造富有自然趣味的生活环境。
唐代的园林数量不少,然而绝大多数没有了开拓自然美的主观力量,有的只是一个自然曲折的形式,那是在功名利禄,奢靡放纵以后的一点退隐休息的场所,或者说是采用了自由形式的宫殿府邸而已。
3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建筑包括造园艺术的审美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知觉,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在传统建筑两三千年的历程中,这三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中侧重也不相同。但清乾隆时期完成的这两个园子,这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美学思想。
实践把园林的审美观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从高度发达的抒情诗和内容丰富的山水画中寻求再现自然美的途径。艺术家们把创造山居别业当作一种诗画的创作,力求把自然美凝练在笔下。这是对美的进一步把握。是诗,但是立体的诗;是画,但是流动的画。中国园林从开掘自然美到掌握它,又由掌握它而提炼它,并进而将它典型化,这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王维和白居易的别业、草堂,是这个阶段的标志。
最后,审美虽然是一种情感的活动,但深人到一定境界以后,又必然会出现联想,也就是说,对美的欣赏的深化,必然会出现对善的追求。中国传统美学观非常重视这一审美经验的实践意义,在许多艺术领域里据此为创作和鉴赏的准则,建筑和园林就是如此。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都是皇家园林,都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的盛清时期兴建的,因而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当代皇家艺术的审美观。它们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唤起联想,使美的形式体现出寰宇一统,富有天下,和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
参考文献:
[1]王世仁著.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百花文艺出版社.
推荐访问: 浅析 美学 中国古典 园林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