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行高背鲫苗种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高背鲫的成活率达70.9%,纯收入为22.93万元/hm2,在常规池塘中可作为底层主体鱼类养殖。
关键词高背鲫;苗种;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5.1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28-01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染等原因使各大湖泊水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滇池、洱海等湖泊中土著鱼类的种群自身增殖能力退化;国家对此十分重视,使土著鱼类苗种在各大湖泊中的放流数量逐年增加,另外当地养殖户对高背鲫的优质苗种需求量也很大[1-2]。为此,自2009年3月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进行了高背鲫苗种的高密度、规模化、产业化养殖生产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池塘条件。该次养殖生产试验使用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高峣试验鱼池25~27号3个池塘,面积0.67 hm2,池塘水深1.5 m,为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宽的近长方形池塘。水源来自滇池草海,水质基本符合淡水渔业养殖标准,注排水条件方便,池塘底质为草煤土,池底淤泥20~30 cm,通风向阳,光照条件好,水电齐备,交通方便。
1.1.2苗种来源。该试验高背鲫苗种是在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23~24号池塘进行人工繁殖的受精卵,将带受精卵的鱼巢分别按1 500万粒/hm2左右放入25~27号塘,总投放受精卵1 000万粒,孵化出苗后原池培育,鱼巢放置在鱼塘后5 d开始看见出膜的小水花,7 d左右全部出完,在晴好天气的中午轻轻取出鱼巢。出苗2~3 d后开始投喂。
1.1.3饲料来源。试验采取的饲料,前期为豆浆、奶粉;中后期为面粉及1.0 mm的配合颗粒饲料,主要投喂36个1.0 mm蛋百通威沉水饲料及36个1.0 mm蛋白正大漂浮饲料2种。
1.2试验方法
1.2.1池塘消毒、注水。2010年4月2日向事先晒好的25~27号3个鱼塘加水30 cm,用生石灰1 800 kg/hm2化成石灰浆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清塘消毒。4月13日将水深加深至50 cm,待放入带受精卵的鱼巢孵化鱼苗。
1.2.2苗种放养。2010年4月13—20日将人工繁殖的受精卵鱼巢分别放入25~27号3个鱼塘,按1 500万粒/hm2左右放入,静水孵化1周出苗后取出鱼巢,检查出苗情况,孵化率占70%以上,3个鱼塘共放苗约750万尾水花。
1.2.3投喂方法。饲养前期4月20日至5月3日,2周内以投喂豆浆为主,在豆浆中每次加入1 000 g奶粉,投喂2次/d,分别在9:00、14:30投喂,每次投喂15 kg黄豆的豆浆。3 d后逐渐增加投喂量,10 d后投喂量增加到30 kg黄豆的豆浆。第15天起在池边背风向阳处设置饲料台,每塘设置4个饲料台,在饲料台上适当放一些小颗粒饲料,同时每天沿池边全池投喂3~4次细面粉,小鱼苗接近乌仔时,在水面上吃食现象似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在饲料台泼洒饵料时用声响驯食,这样进行3~4 d,大部分鱼群逐渐收拢到饲料台附近,最后全部集中于饲料台周围吃食,逐步便于投饵饲养管理。投喂数量按“三看”的原则,即看天、看水、看鱼来确定,天气晴朗、水质好、气温高、鱼群活动能力强则适当多投,阴雨天、水温低、鱼群活动能力弱则少投或不投,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每天分3~4次投喂,以90%的鱼群吃饱为宜,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1 h左右。
1.2.4饲养管理。①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掌握鱼苗的活动情况、水质好坏、水温高低和鱼类的摄食情况,以便发现浮头或病害,可以及时处理。②投饵。驯化到集中吃食后,根据“四定”的原则投饵,并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随鱼体重量的增加逐渐加大投饵量[3-4]。加强饲料投喂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投喂不足或过量。因此,进行正确的投喂方法;同时选用通威或正大2个品牌的优质饲料。③调节水质。水体是鱼类生存的生活环境,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效果的成败,尤其是高背鲫鱼苗高密度养殖,管理好水质尤为重要[5-6]。要求水体透明度在20 cm左右,池水溶氧量达3.0 mg/L以上。养殖期间定期加注新水,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④加强病害防治。在鱼类养殖的病害防治方面,采取“以预防为主,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鱼苗出膜后投喂20 d左右,鱼苗接近乌仔规格时用敌百虫0.2~0.4 g/m3全池均匀泼洒杀死水体或鱼体表面的寄生虫,以后每隔15~20 d使用二氧化氯0.1~0.3 g/m3全池均匀泼洒。采用杀虫剂和消毒剂交替使用,防止重大病情的发生。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经过50 d的养殖,2010年6月9日销售3.3~6.7 cm夏花鱼种575万尾,平均规格0.8 g,最大规格1.3 g,最小规格0.4 g。6月25日并塘点数,存塘高背鲫苗种134万尾,平均规格1.5 g,最大规格2.0 g,最小规格为1.1 g,成活率为70.9%。
2.2经济效益
高背鲫苗种销售收入23万元,存塘鱼种134万尾,按0.04元/尾计,可收入5.36万元,人工繁殖后种鱼销售收入1.2万元,总收入29.56万元。支出部分:购进繁殖种鱼1.5(下转第331页)
(上接第328页)
万元;池塘租金1.4万元;饲料费3万元;工资及劳务费3.5万元,增氧机等设施1万元,管理及其他费用1.5万元,药物及相关数据检测费1.5万元,验收及资料费0.8万元,共计支出14.2万元。纯收入15.36万元,平均纯收入22.93万元/hm2。
3结论
(1)该次试验所选用的繁殖亲本,品种纯正,繁殖出的鱼苗生长快,抗逆性强,是获得苗种养殖生产成功的关键。高背鲫胆小怕惊,与鲤鱼相比上浮摄食能力较弱,常处于水体的次表层摄食,驯化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影响其生长速度。适时调节水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发生较大病疫是该次养殖生产试验成功的重要基础。
(2)高背鲫是一个优良的养殖品种,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个体规格整齐,体高背厚,变异度小,养殖周期短,生长制约因素少,苗种养殖过程适宜高密度、产业化、规模养殖。在常规池塘中可以作为底层主体鱼类养殖,以进一步提高底层鱼类的产量。
4参考文献
[1] 万全.网箱养殖云南高背鲫及异育银鲫试验[J].水利渔业,1997(2):30-31.
[2] 侯翔宇,郭恒心,于海珍.池塘培育高背鲫鱼种试验技术小结[J].渔业致富指南,2000(7):39-40.
[3] 李之付.高背鲫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技术[J].安徽农业,1999(6):30.
[4] 蔡创.高背鲫苗种繁育操作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1998(3):9-10.
[5] 巩伦江,刘杨,程惠茹,等.华丰高背鲫当年养成商品鱼试验[J].科学养鱼,2004,26(4):15.
[6] 刘慧集,王佳喜,胡少华,等.华丰高背鲫池塘主养高产试验[J].内陆水产,2004,29(3):15-17.
推荐访问: 苗种 产业化 养殖 试验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