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

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

时间:2022-03-03 08:20:3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选择分子生物学发展史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建构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即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借助知识个体迁入、人脑认识改变、内部环境变化、外部条件改变、研究人员工作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以遗传学问题为基础,推动着生化学派、结构学派、信息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整合成分子生物学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及时处理着分子生物学群落内部与外部的变化,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进化路径整合是其突出特征。该模型揭示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为解决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提供了新理论,适用于较小内容尺度、基础薄弱的次生学科建设。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知识进化动力;知识进化机制;内容分析法;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分子生物学起源于基因在控制特定性状方面如何起作用的遗传学问题,由生化学派、结构学派、信息学派三者整合而成。分子生物学在全球具有重大的知识创新影响力,已涌现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进化类型,破解其知识进化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破解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即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因而,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未被破解。基于以上分析,该文选择分子生物学发展史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即通过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建构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为解决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提供了新理论,适用于较小内容尺度、基础薄弱的次生学科建设。

1 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分析

首先,推动生化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知识个体迁入。主要表现在1908年生物化学家加罗德,针对基因在控制特定性状方面如何起作用的遗传学问题,引入并应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发现了新陈代谢的先天性障碍,间接证明了孟德尔因子很有可能是通过影响代谢途径中的特定步骤而起作用。②人脑认识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遗传与生物分子的功能有关。③内部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生化学派的内部环境,即生化方法是破解孟德尔遗传因子的有效方法。④外部条件变化。主要表现在生物化学家加罗德的思想方法被广泛接受。⑤研究人员工作。主要表现在阿奇博尔德· 加罗德、H.J.穆勒、查伽夫、科赛尔、列文、埃弗里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生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例如,1950年查伽夫(Chargaff)提出了DNA碱基组成规律,即查伽夫规则。该学派的核心认识延續至1952年,起始时间较早,称为先锋期。

其次,推动结构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知识个体迁入。主要表现在1912年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针对基因在控制特定性状方面如何起作用的遗传学问题,引入并应用X衍射技术,发现了每一种特定的蛋白质的衍射图像不同,通过图像可以用来推断分子的形状。②人脑认识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遗传与生物分子的结构有关。③内部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结构学派的内部环境,即三维结构是了解分子功能的一把重要钥匙。④外部条件变化。主要表现在原子战争对物理学家的影响与工作选择等。⑤研究人员工作。主要表现在W.H.布拉格、W.L.布拉格、莫里斯·威尔金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结构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例如,1952年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成功的拍摄到了清晰的DNA衍射照片。该学派的核心认识延续至1952年,起始时间次之,称为发展期Ⅰ。

第三、推动信息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知识个体迁入。主要表现在1932年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针对基因在控制特定性状方面如何起作用的遗传学问题,引入并应用玻尔提出的“互补性原理”,发现了从遗传信息的传递入手研究基因的作用方式是研究生命本质的理想切入点。②人脑认识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遗传与生物分子的信息传递、翻译有关。③内部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信息学派的内部环境,即遗传信息的传递研究。④外部条件变化。主要表现在一大批青年物理学家毅然投身于生物学研究。⑤研究人员工作。主要表现在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埃尔温·薛定谔、卢里亚、赫尔希、蔡斯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信息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例如,1946年赫尔希和德尔布吕克成功完成了两种噬菌体的基因重组。该学派的核心认识延续至1952年,起始时间较晚,称为发展期Ⅱ。

第四、推动分子生物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知识个体迁入。主要表现在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在三个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并应用模型方法与讨论方法,建构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了遗传与生物核酸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信息三要素有关,整合了三个学派成果。②人脑认识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遗传与生物核酸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信息三要素有关,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统一。③内部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分子生物学的内部环境,即生物界存在遗传密码的统一性。④外部条件变化。主要表现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科学界为之震动,为之心悦诚服;以及国家与超国家层面的政策干预等。⑤研究人员工作。主要表现在沃森、克里克、伽莫夫、梯明、巴尔蒂姆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例如,1958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学说“中心法则”以及1970年梯明和巴尔蒂姆的修改。分子生物学是三大学派的整合,起始时间最晚,称为顶极期,其核心认识延续至今,目前仍处于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顶极期。

综上所述,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生化学派、结构学派、信息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整合成分子生物学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及时处理着分子生物学群落内部与外部的变化,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进化路径整合是其突出特征。其中,生化学派认为遗传与生物分子的功能有关;结构学派认为遗传与生物分子的结构有关;信息学派认为遗传与生物分子的信息传递、翻译有关;而分子生物学认为遗传与生物核酸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信息三要素有关,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统一。

2 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是知识个体迁入、人脑认识改变、内部环境变化、外部条件改变、研究人员工作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据此,该文创建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即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借助知识个体迁入、人脑认识改变、内部环境变化、外部条件改变、研究人员工作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以遗传学问题为基础,推动着生化学派、结构学派、信息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整合成分子生物学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及时处理着分子生物学群落内部与外部的变化,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进化路径整合是其突出特征(图1)。该模型揭示了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为解决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提供了新理论,适用于较小内容尺度、基础薄弱的次生学科建設。又由于,学科尺度层次的知识系统是知识群落,知识群落是科学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因此,分子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为建构知识群落层面的整合型进化机制提供了学科方面的检验案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Garland E.Allen,吴晓江.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三)[J].世界科学,1982(11).

[2] Garland E.Allen,吴晓江.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史(一)[J].世界科学,1982(07).

[3] 张凯,邱念伟.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简介[J].生物学通报,2012(08).

[4] 李建会.学科交叉与分子生物学的革命和发展——纪念DNA双螺旋模型建立50周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2).

[5] Garland E.Allen,吴晓江.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二)[J].世界科学,1982(09).

[6] Garland E.Allen,吴晓江.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四)[J].世界科学,1983(05).

[7] 谢蜀生.物理学家与分子生物学革命[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4).

[8] 郝军山.分子生物学的生物化学渊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01).

[9] 王莉江,苑华毅.基因的故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 高洁,袁江洋.欧洲分子生物学学科制度化发展初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01).

[11] 赵功民.分子生物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哲学意义[J].国内哲学动态,1985(05).

[12] 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02).

[13] 刘福林,李淑萍.知识嵌套结构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0(02).

[14] 刘福林,康洁,李淑萍等.知识群落概念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0(10).

推荐访问: 分子生物学 群落 进化 层面 模型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