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3-10 08:05:4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新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内容更新、课程整合与体系优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模式 创新 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重记忆、重考试、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和拓宽知识面不利,使得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就业,造成了应用型、创新型机械设计人才短缺。为此,对于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高校教改的研究重点,对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促进学生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优化机械设计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按照现代机械设计思想与方法,本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整机、系统和与科研前沿相结合的思想,以代表目前机械领域研究水平的典型机械系统或结构产品设计为主线,将机械设计类课程按基础篇、图学篇、设计篇进行整体优化取舍、结构性调整,整合成为一套系统性、设计型课程体系,进行跨学期系统连续讲授。基础篇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分析力学基础、矢量代数基础、矩阵论基础、材料及热处理、零件成型方法、公差与配合,图学篇为机械制图、工业造型、平面绘图软件、三维造型软件,设计篇为现代设计哲学、现代机械设计准则、平面及空间机构学、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样机设计软件、广义优化。

2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由于机械设计类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难度低、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很难自始至终使学生保持高的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革考核方式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考核方式上采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评分+学生自主选择考核类型(产品设计考核或期末考试)得分的课程总成绩考核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分占30%,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任务或项目完成情况,同学打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学生自主选择考核类型为产品设计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占70%。产品设计考核主要根据平时布置的设计产品作业或学生自主选题的设计题目的完成质量情况和创新性进行综合评分;期末考试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品设计考核,选择产品设计考核的学生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而选择期末考试的学生总评成绩满分为90分。

4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融文理、扬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人才培养上奉行“培养规格多样化、成长方案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原则,加强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创业”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将课程知识与自己兴趣爱好、专业领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研究的道路进行课程产品设计、科技制作、创业、机械创新设计、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等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文献撰写和创业等能力。

5结语

针对目前机械设计类课程系统综合应用不足、系统性不强等缺陷,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知识。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技制作、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创业、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等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的积极开展,有力的促进机械设计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唐林.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C].《2007年全国第二届机械类课程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 培养 课程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