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报告。
食用菌栽培史的讲授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人类对食用菌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经过了几个发展时期。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菌谱》详述了各种菌类的产地、性味、形状、品级、采集和食用方法等,如今多种食用菌已经驯化栽培成功,并走入老百姓的餐桌,世界上许多主流食用菌品种都有记载我国是第一个成功驯化栽培的。如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公元600年)、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公元800—900年)、香菇(Lentinula eddoes,公元1000—1100年)、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公元1700年)和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公元1800年)等。食用菌的栽培史承载了民族的骄傲,在课堂上通过食用菌栽培史的讲解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骄傲。从先民衣不果腹、食物短缺到适应、征服原始自然界,先民们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探索过程中对很多食用菌都有了认识、辨别。公元前300年,《礼记·内侧》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柄”,这是食用菌在我国有文字可考证的最早记录。后来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也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记述。在唐朝时,就有苏恭等著《唐本草注》以及韩鄂编的《四时篆要》卷中的《种菌子》开始有食用菌的种植记载。我国食用菌文化源远流长,从认识、利用到栽培无不反映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农业应用科学的实践。
食用菌育种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专利”保护意识以及知识产权思想
食用菌的菌种资源是食用菌栽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菌栽培的成败和栽培者的经济利益。把好菌种质量关是食用菌生产中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食用菌生产中首要的一关,没有高质量的优良菌种,就无法获得食用菌的高产和稳产,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菌种质量的低劣和混乱常常会造成食用菌生产上的巨大损失。国家农业部在2006年3月27日颁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分总则、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菌种生产和经营、菌种质量、进出口管理、附则6章37条,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课堂教学上加强学生的“专利”保护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识成果的重要性,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对《专利法》的学习,从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食用菌栽培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责任心意识
栽培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以及病虫害现象应快速的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在食用菌出菇环节的管理细节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实验中树立责任心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管理中。当前本科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加强学生身体力行,应用所學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生产实践中具有积极作用。以食用菌栽培实践为契机,让学生以分组团队为组织单位,学生在小组长的安排协调下有组织性的分工协助,增强责任心意识。栽培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协助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团队精神,自己的责任心问题关乎着整个团队实验的成败。
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性问题,需要学生定时定点的记录、观察食用菌的生理变化指标。尤其在出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蘑菇的生长发育过程,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基地的参观让学生亲近基层切实感受食用菌脱贫的成果
食用菌工艺学课程尾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学院学工办等部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食用菌脱贫模范基地,基地的负责人可以实地讲解介绍,主要关注与产业相关的扶贫政策、相关人力组织情况、产业链分布布局与设备设施的运转状况等方面。这样学生更能够在现场实地体验到食用菌产业蓬勃的势头。使学生意识到“小蘑菇、大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发展之路,从而意识到科技攻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课程思政在促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食用菌工艺学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课堂上认真把握好学科精髓及其与思想政治思想的融合,在学生专业课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政教育,将为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起到积极地作用。
作者简介:姬晓娜(1970—),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推荐访问: 课程 工艺学 食用菌 体现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