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材管理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材管理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时间:2022-03-14 09:52:5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教材管理是教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体现。民办高职院校限于自身经济状况,教材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已严重不能满足现实工作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教材管理业已成为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梳理了民办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并结合实际工作思考,提出教材管理信息化推进策略,以教材管理信息化推进教务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完善民办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材管理;信息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材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载体,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开发、教材研究和教材管理等内容。教材管理是高等院校基础常规性的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本教材从教师选用到征订直至最后送到学生手中,加强高校教材管理,对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完整的教材管理包括:征订、采购、库房f入库,出库)、结算,教材供应。信息化(Informatization)通常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者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2]。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3]。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4]。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之一,是学生接触学校管理的一个窗口。教材管理信息化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意义相当重大。教材管理信息化可以减轻教材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可以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规范教材管理的科学性,可以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教材管理信息化还能够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助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现状

(一)教材管理手段单一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也面临学生人数增加,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教材种类、数量、征订面增加。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学生人数从建校初的几百人逐年增加至目前的万人规模,招生专业从不足10个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0个,每学年教材征种类300余种,征订数量超过10万册。分层次教学,分方向教学、学分制选修课造成的教材采购不能对应行政班,越来越复杂的征订种类和的征订数量使得教材征订、汇总和后期结算造成困难,教材查询、毕业生书费结算,原有的手工的运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客观需要。

(二)教材管理流程亟待优化调整,工作效率低下

民办高职院校在教材管理上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先,教材征订的先行性与学生人数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数量之间的差异。民办高职新生报到率不高、学生转专业、休学、退学等学籍异动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征订、发放、结算等方面额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对教材管理的准确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服务型状态。教学计划制定、采购、库管、结算,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评价等的主动权都在各二级学院(部),教材管理人员负责汇总、征订、发放。民办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征订)的一般流程如下:每学年分春秋两季征订,由各二级学院(专业课)和基础教育部(公共课)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及授课计划,组织教学单位任课教师选定每门课程使用的教材(每门课限订1种),由教学秘书汇总后经院(部)領导签字同意,报教务处统一汇总并发给供应商征订,校内教师自编教材需填写“自编教材使用申请表”,经使用院(部)领导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每期由教务处负责核算学生该学期使用教材实际费用,学生毕业后一次性结算,财务处多退少补。这种管理方式决定了教材管理只能作为单纯的服务性重复性工作,对教材管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相比之下,很多兄弟院校采用把采购、发放、结算剥离,仅仅集中采集各门课程使用教材的情况,将选用教材的信息公布,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购买,在何处购买。由社会化机构提供采购、发放、结算的服务。而民办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常常表现为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存在的问题。

(三)教材管理工作人员稳定性差,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教材管理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教材征订、配发、结算环节倾斜,缺乏对教材的评估和反馈,则是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弱项甚至盲区,教材管理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门边缘化,人员配置少,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所学专业基本与教材管理无关,工作变动频繁,缺乏专业连续的指导。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教材管理长期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有时候还身兼其他工作,且最近5年教材管理岗位已经更换过6位工作人员,每次的工作交接,新官不管旧账的事情也屡有发生,糊涂账。发放过程中库存统计,完全靠教材管理人员去数,账务误差大,各种纠纷扯皮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少资金坏账。

(四)对教材管理缺乏足够重视,投入不足

从学院领导到教务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仅仅将教材管理视为一项基本的服务工作,仅仅将它视为一种订书、发书的简单机械重复的常规性事务工作,对教材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缺乏相关资金、人力、设备的投入,导致教材管理还停留在人工清点、人工结算等初级管理阶段,对教材管理缺乏投入的后果就导致了教材管理信息化没有可以使用的现代化手段,仅仅靠人工做电子表格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教材征订和发放工作的需要。目前,对教材的投入仅仅局限于征订教材的成本上,对教材管理没有任何认识,不肯投入软件、投入人力、投入资金去完善教材管理这一块工作,导致教材管理缺乏足够的支持,勉强维持运转,简单机械重复地订书、发书、退书,对学籍异动学生的教材结算也需要人工挨个核算,出错几率相当高,给学生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成本。

(五)校园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了教材管理信息化进程

民办高职院校现在生源状况普遍紧张,由于资金有限,不得不把仅有的部分资金相当大部分投入到招生工作之中,“重招生、轻管理”现象极为普遍,所以在民办高职院校,都是招就一家独大,其他行政部门包括教务处也仅仅只是就有关问题进行管理和服务,把学生培养毕业的一种手段而已,还没有立足教务本身工作特性,对教务工作的严谨、细致、程序做更多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导致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都严重滞后,教材管理系统本来应该是隶属于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连一个像样的教务管理系统都没有,更不要说专门的一个教材管理分系统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教务工作难以开展,准确度降低,教务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做得多错的多。这一点从各院校的年终测评及部门满意度测评就可见一斑。

三、民办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信息化改进策略

(一)增强认识,以校园信息化建设带动教材管理信息化

各级领导干部要广泛学习互联网时代下校园治理的各类风险挑战,树立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意识,主动接纳新事物。教材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的重视,重视教材管理工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怎么去占据主动、怎么去抢占话语权,其实是关系学校管理能力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推动乏力,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也仅仅停留在息事宁人的地步,对舆论的导向缺乏网络引导力,缺乏互联网思维,导致很多学校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面前招架不住、败下阵来,什么事都靠辅导员去打招呼,靠事后管理难以应付日趋复杂的网络趋势。只有改变这一固有思维,才能让民办高职院校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掌握主动权,在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才能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二)构建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材管理信息化

只有实现了教材征订、采购、入库、出库、盘点等信息化,教材管理工作做到精细化,才能保证每学期教材到书率高,按时按质按量到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入库、教材出库,教材结算、从征订到结算各环节教材选用和查询,同其他教务管理模板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这个信息系统可以由专门的信息中心承办构建,也可以直接招标采购第三方服务。这个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将极大地提高教材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降低因人工失误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教材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本领

出于工作需要,各高职院系必须要重视教材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选聘的教材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信息化能力。做好入职培训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工作中也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增加其职业获得感,拓宽其晋升通道,解决工作人员后顾之忧。只有稳住了心,才能安心工作,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以优异的业务本领和高超的服务水平做好教材管理工作,服务教学过程、服务学生,进而推进教学质量再上新高度。

(四)推进制度改革,理顺教材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进一步理顺民办高职院校各种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民办高职院校法治校园、信息校园建设,以顶层制度改革和革新,为教材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从民办高校项层设计的角度,理顺民办高校治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资方参不参与日常管理,介不介入管理目标制定,都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公办高校实施经理制,以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全面的支持完善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从人事、资产到日常管理,从学生管理到教材管理,都应当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以回归“民办”实质。教材管理从本质上来讲,是教材的征订与发放服务,本质在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是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作为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教材管理的实施状况和水平就制约了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的优化整合。教材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起相应的教材管理办法和制度,避免人为因素太多地影响教材的征订和发放,以规范化、流程化的教材管理服务高职教学和育人。

(五)加大投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推进教材管理信息化

民办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重招生轻管理的认识,招生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必赘述,但绝对不能把大多数精力都集中到招生上。学生报到入学到毕业离校,这整个过程都是需要严格、规范、合法、有效的管理,每个阶段的每个环节出了任何纰漏或者问题,其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輕心。高校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高校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提升,招再多的学生来也没用,反而会加剧管理困境,使整个组织陷入僵局,毕竟多一个人多一份风险,徒增管理成本和风险,使高校陷入危机。为此,必须增加政策和资金投入,研究如何完善和增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尽快出台相关对策。增加资金投入,购置校园信息化系统,以一个统一的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化平台改变过去各自为政、千头万绪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教材管理信息化不足的难题。

(六)严格依规办事,促进教材管理规范化、流程化

教材管理的规定、办法出台后,必须以严格执行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力。民办高职院校要继续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教材管理规范,在改变过去各系部工作人员的随意变换、肆意胡为的教材管理模式之后,建立教材管理应急机制,对那些确实事出有因、不可抗力而发生的教材征订失误予以补救。通过统一平台收集和统计各系部的教材征订信息,将大大地降低教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推进教材管理规范化、流程化。以教材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减少教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一方面减少学校因教材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学校服务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满意度,以更好的教材管理服务于教学和育人活动。

四、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现状亟待改善,这需要一个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同时更需要对教务教学管理活动时刻的关注和重视。如果说招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石,那么教务教学管理活动就是民办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可能。教务教学管理活动,包括了从学生录取后到毕业后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管理做得怎么样是评价一个高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首要的基本的指标。当然,仅仅靠教材管理信息化肯定不足以克服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还必须以更坚定的意志和更大的气力去推动制度变迁、管理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紧张的市场环境中,在日益困难的招生危局下,以教育和管理的质量求生存,以教育和管理的效益谋发展,助推内涵式发展,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玥琼.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的创新性思考[J].科教导刊,2016(06):25-26.

[2]廖亚利等.高校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169-172

[3]方洵.关于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50-152.

[4]王冬.对改进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26-27.

推荐访问: 信息化 探索 思考 教材 方式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