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我国人才和教育体系的建构,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概念可以溯源到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的译介、创新成果,技工教育、劳动部门和政府机构关于“高技能”人才的表述,构建体系视域下的人才再分类成果和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传导出来的改革精神。文益民、周劲松、彭跃湘等合著论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对这一个概念的产生具有奠基意义,其他成果则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应当是进一步深入发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特点,努力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着重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关键词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溯源;概念内涵;概念外延;人才培养途径;支撑条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23-06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1],目前,尽管对于这类人才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成果还不够丰富,但这一概念却维系着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目标,维系着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认真研究这一概念,推考其源流,谋划其未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溯源
(一)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关于人才和教育分类的译介、探索成果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可以溯源到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的译介、探索成果,这是我国人才和教育类型认识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
在职业教育界对人才类型进行探索之前,教育界对人才类型和层次已经形成一些主要看法,并对整个社会相关认识产生了主导性影响。这些看法以《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中的定义和解释为代表。该书对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分别按照8个标准对人才的层次、类型作了划分,即按照才能表现分为“显人才”和“潜人才”;按照贡献大小分为“一般人才”和“杰出人才”;按照专业水平分为“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按照学识范围分为“专才”和“通才”;按照思维特征分为“艺术型人才”和“逻辑型人才”;按照发展过程分为“早熟型人才”和“晚成型人才”;按照知识结构分为窄深的“I”型人才、宽浅的“—”型人才和窄深宽浅相结合的“T”型人才;按照职业特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管理、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这一人才分类体系的优点是视野较为开阔,思考较为全面、系统、细致,但也有一个明显不足,即对人才的定义只列出了“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品德”两个教育着力点,没有言及“技能”、“能力”、“素质”等教育要点,故对人才类型本质特征及其与教育对应性的揭示还不够全面、准确。但是,这一成果却是长期以来社会人才认识领域主流认识的集中反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德才兼备”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口号。
针对教育界对人才类型和层次已经形成的上述主要看法中存在的这一明显缺陷,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在译介有关国际教育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的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人才和教育分类探索。如,早在1984年,20世纪50年代初就从事新中国职业教育开拓工作的严雪怡先生就在《技术教育概论》中,参阅“有些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行的职业层次划分及学校等级划分法”,将工程技术人才分成“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和无技术工人”五个层次的做法,指出五个层次的划分实际上把工程技术人才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工程师类,以脑力劳动为主;第二类是技术工人类,以体力劳动为主[3],从而提出了工程技术领域存在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两大类人才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严雪怡同孟广平、杨金土等在译介《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等国际文献的过程中,参照国外先后出现的“金字塔”模式、“职业带”模式和“阶梯型”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三种模式将人才结构仅局限在工程技术类人才范围之内的局限,根据科学原理产生、形成、转化的规律,在原有三类人才之外又设立了一种科学型(或称理论型)人才类型,形成了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个类型,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的职业教育界人才类型四分法[4][5][6][7]。这一人才分类成果的一个鲜明创新点就是不唯知识论高下,除知识之外,着重提出了“技能”这一人才素质结构的基本要素和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各类人才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从此,“技能”作为人才类型的一个主要测评标准,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直至形成一个热点、焦点问题。
(二)技工教育、劳动部门和政府机构关于“高技能”人才的表述
“高技能”人才滥觞于技工教育界,据期刊文献有关检索结果,这一概念产生于1995年,始见于吉林丰满水电技校高必道撰写的文章《高技能人才急需培养》。文章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技术精湛的劳动者,具体来说就是指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他们属于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其职责是直接动手操作。”[8] 这一表述影响非常深广。此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劳动人事部门的有关重要文件、讲话,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基本都认同这一表述和界定,只是有些文献还有一定程度的细化而已。如,“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9]。
(三)“构建体系”视域下的人才再分类
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所提出的人才分类成果尽管有很大的创新性,但也有明显不足,如:总体上仍然局限在工业生产领域;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划分有复叠之处(按照钱学森的观点,当代自然科学体系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大部分,而应用科学就是指“工程技术的科学”)[10];所列的四种人才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不符合分类的逻辑规则(如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是按人才的活动领域划分的类型,而技能型则是按照人才自身的素质结构划分的类型)。上述两种表述体系的局限性在“构建体系”视域下的人才再分类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修正。
世纪之交以来,“构建体系”逐渐成为教育学术界的自觉研究行为,并逐步上升为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三大使命之一[11]。其中,张振元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型(A类)、知识—技能型(B类)、技能—知识型(C类)、技能型(D类)人才和相应教育分类四分法,并提出了“各类技能人才”的概念[12]。针对“‘高技能人才’被醒目地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教育界也开始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是究竟何谓‘高技能人才’,却一直不甚明了”,有关部门把高技能人才界定为“技术工人和技师”的情况,指出:“‘高技能’指的是技能的层次而非类型。也就是说,各种技能(包括普通技能和特殊技能,乃至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所对应拥有的具体技能)都可能出现这样的层次。”[13] “构建体系”视域下的人才再分类研究成果在拓宽研究领域、树立系统观念、建立逻辑结构、引入创新因素等方面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探索有所贡献。
(四)温家宝总理2005年讲话中传导出来的改革精神
世纪之交以来,“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的时代最强音之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都在憧憬着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美好图景[14]。“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撑。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各个领域的创新又可细分为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实际操作等层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但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研究型人才方面,对于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其他人才严重忽视,这对于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种局面,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地指出:“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现在是最缺乏的。”这一讲话成为我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直接思想来源。此后,相关学者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又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的产生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6年文益民、周劲松、彭跃湘合著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以下简称文益民文)一文中,该文对于这一个概念的产生具有奠基意义。文章鲜明提出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命题。文章指出:“在当前国家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主题。”文章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或‘技艺型人才’的复合体”的概念。文章指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光是熟练的高级技术工,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所学技能的能力。”[15]“‘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是在其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其智力技能从事创新劳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当满足的标准——“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有能力改造现有技术,以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有能力移植现有成熟技术(模仿创新)于相关生产领域;有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技术,对新设备进行适应性改进;有能力提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上手快;有能力创造新产品;有能力将多种技能综合,以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有能力自主创业”。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发展
文益民文发表后,有关研究者逐步对这一概念展开探讨,据“期刊界”所搜引擎篇最新检索结果,截至2012年11月24日,先后有10篇论文发表。另有于学甫、苏运来、陈向平、张桂春等人的文章发表(该四文概念表述略有不同,有“创新型技能人才”、“技能创新型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等不同说法)。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蒋青泉、欧浪坚合著的文章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16];陈展的文章论述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问题[17];管平的文章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18];陈向平的文章对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19];张桂春的文章对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取得的典型经验(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做法等)进行了介绍[20];薛铭、戴涵莘合著的文章,于学甫、房磊合著的文章,苏运来的文章分别对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路径进行了探讨[21][22][23];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等合著的文章,马永青、刘海亮、张炜等合著的文章分别对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数控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讨[24][25];张吉良、高培金合著的文章,曲洪山的文章分别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专题探讨[26][27]。这些论文关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探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进一步深入发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
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基础尚不够深厚,概念的研究远远不够深入,内涵和外延的揭示都不够明确。比如,文益民文中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或‘技艺型人才’的复合体”就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没有用“属+种差”的形式规范地揭示出概念的内涵,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附加了一个定语,显得与文章标题所揭示的论域不对应。再看其对外延的揭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光是熟练的高级技术工,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所学技能的能力”,其中列出了不光是什么,却没有列出还包括什么,反而转移话题,谈起还应该具有什么品质的话题。这些地方都显示出基础研究的薄弱。因此,应当着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要科学界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一概念,就应该从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技能这些基础概念入手。而在这方面,职教界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可资借鉴。除了前述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的译介、创新成果中关于职业带理论、“技能型人才”等译介、创新成果之外,在体系建设的视野下,2007 年,张振元在《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一文中,根据社会通用性的强弱,把技能分为普通技能(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操作技能)和特殊技能(指操作技能之外的其他超常规身体技能和器官技能)两大类别[28],并对技能人才的种类、层次,以及高技能人才概念进行了探究。新中国老一辈职教专家严雪怡、杨金土,当代职教专家姜大源都对这方面的研究表示了关注[29][30]。在基础研究方面,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可资借鉴的。
(二)深入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特点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在文益民文中得到了较好、较全面的表述,但是,由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种类涵盖面很宽(包括社会通用性强、以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有不同知识含量的普通B类、C类技能和社会通用性弱、以超常规身体技能和器官技能为主的D类特殊技能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如李斌、包起帆、许振超、窦铁成等)又有着千差万别的成长环境和道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质,奉献出不同的创新成果,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入拓展。其间要有大量的个案调查分析和总结归纳工作,逐次概括出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显著特征和具体特点,然后再概括出所有高技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显著特征和具体特点。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多重角度的分析和思考,需要大量的实践观察和个案研究。
(三)努力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由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种类、层次多样纷呈,因而其培养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严雪怡等老一辈职教专家也有开拓之功。例如,2008年,严雪怡曾以李斌式人才为题,分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道路,概括出成为李斌式人才的两种途径:一是先学习专业技能,再接受高等技术教育(以李斌本人和包起帆为代表)[31];二是先接受高等技术教育,再学习专业技能(以上海锅炉厂的金德华为代表)。并对现实情况下如何积极培养李斌式人才提出四点建议:企业选送有一定创新能力和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到高等学校接受技术本科教育,毕业后在工作中继续锻炼成长;企业选择接受过高等技术教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且适合于提高动作技能的技术人才在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或到技师学院接受各种技能培训;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四年制技工学习,毕业后再进入高等学校技术本科院校学习;设立六年制技术本科学制,招收学习成绩较好又能提高动作技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后边学习技术理论,边提高专业技能,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等。
(四)注重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就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主体毋庸置疑地落在高职院校身上。因此,应当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注重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这些支撑条件必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而其中最具有高职特色和关键意义的,应当是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说,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手段和关键工作。目前,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正在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应当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深入开掘,着重处理好培养常规性高技能人才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关系,深入思考为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对实训基地布局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安排,建设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大课堂这些常规做法与结合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关系,深入思考在体现仿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深入思考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创新管理方法[32],等等。从而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在这一关键环节得到落实。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已经落在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机构肩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3] 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亟待加强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文益民,周劲松,彭跃湘,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00-101,108.
[2]鲁洁,滕纯,靳乃铮,等.教育大辞典:1卷[G]//顾明远,季啸风,张瑞 ,等. 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1.
[3]严雪怡.技术人才的结构及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人才的结构与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技术教育研究室.技术教育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35-43.
[4]严雪怡,孟广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英文版摘译[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1997(10):41-45.
[5]严雪怡.刍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J].机械职业教育,1997(10):2-4.
[6]肖化移,聂劲松.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5-8.
[7]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15/16):18-21.
[8]高必道.高技能人才急需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1995(8):9.
[9]合作编辑者.百度百科:高技能人才[EB/OL].[2012-02-08].http://baike.baidu. com/ view/363912.Htm.
[10]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N].人民日报,1977-12-09(2).
[1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93.
[12]张振元.职业教育体系的纠弊作用及自身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1998(19):24-25.
[13][28]张振元.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5-10.
[14]张振元.试论学术期刊的原创助推使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13-16.
[15]张坚.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J].成才与就业,2008(3):58-58.
[16]蒋青泉,欧浪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73-175.
[17]陈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4):209-209.
[18]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45-47.
[19]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9-31.
[20]张桂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实践[J].职教通讯,2010(2):62-64,71.
[21]薛铭,戴涵莘.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2-32.
[22]于学甫,房磊.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3):36-38.
[23]苏运来.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路径[J].经济导刊,2010(12):92-93.
[24]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等.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8):42-44.
[25]马永青,刘海亮,张炜.浅谈数控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1(2):71-72,76.
[26]张吉良,高培金.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讨[J].职业,2008(9):47-48.
[27]曲洪山.基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6):40-42.
[29]严雪怡,张振元,杨金土.关于技能问题的对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1(9):66-71.
[30]姜大源.职业教育:技术和技能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1-2.
[31]严雪怡.积极培养李斌式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8(4):3,8.
[32]范保兴.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73-75.
[33]教育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2).
Over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on Innovative High-skilled Talents
ZHANG Zhen-yuan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high-skill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and education system and especially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cept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outcomes of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ts of older generations of new China, the formulation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of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labor department and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outcomes of talents re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and the reform spirit transmitting from former Premier Wen Jiabao’s speech at 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ovember, 2005. The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High-skilled Talents” jointly by Wen Yimin, Zhou Jinsong and Peng Yuexiang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while other outcomes eiched the research field from different sides.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field in the future i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innovative high-skilled talents, deep study their features, strive to explore their cultivation pathways and emphasize to research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s for cultivating them.
Key words innovative high-skilled talents; concept origin; concept connotation; concept denot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ways; supporting conditions
推荐访问: 综述 高技能人才 创新 相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