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中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达到“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尝试对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通过教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及与生活健康的整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生;护理专业;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必修的医学基础课中,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是阐述人体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四大门学科。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为领域,各自阐述各自的学习内容,而且出现交叉重复。中职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不能明白其内涵关系,上课时,不明白学的是哪门课程。加之学生年纪小,缺乏社会阅历,文化基础差,思维能力,逻辑性差,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几乎为零,甚至死记硬背的能力都差强人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补考人数几乎过半。教师在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不高。最终教师与学生都怨气尤人。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基础课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示范性建设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我校护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前提下,医学基础教研室也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把中职生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四门课尝试整合教学与学习。
1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整合
新生进入学校,首先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这二门课阐述人体正常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医学生必复的最重要的基础课。这二门课的医学名词占了医学知识内容的2/3,内容繁多,名词难记,基本理论与概念也是一时半载记不住。二门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课,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上生理学课的教师,只管上生理学课本的内容,教解剖学的只管讲解剖学的形态结构,本来是一体的结构与功能,被人为地分开学习,且是互不相干。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规律性可循,难于把这二门课学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研讨中,我们针对中职生的现有学习能力与职业学习内容需要的特点,首先在教师的教学中,对其所教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以往的学科教学的教师身份的界线。从2011年开始,医学教研室的教师,在第一、二学期任课中,干包各班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师担任着所教班级的四门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
2医学基础内容整合
确定了医学基础教师的工作任务后,再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2011年申报课题"以服务中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获省级三级立项。结合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及我校教学实际,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为主线,从课程整体优化出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整合医学基础课程教材,使之从"分学科教学体系"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科群教学体系"转变。为了达到"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为中职护理专业医学知识连续性整体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体现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反复讨论,决定将四门课程以系统为中心,解剖学中的九大系统为引擎,生命器官为中心进行学习。九大系统的解剖学内容主要有:组成,器官名称,重要器官(主要是五大生命器官)位置,形态,重要毗邻关系,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突出后续基础护理及各科护理学习中应用较多的知识点。完成每一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学习后,继续学习生理学的知识。结合人体各系统的正常的形态结构,进行生理功能的学习。生理学除了学习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外,重点突出于生命器官的功能学习。解剖学与生理学内容的整合,升华了学习过程中的维物辩证法的形态与功能的结合,也体现了学习的规律性。通过解剖学与生理学内容的系统结构学习,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学之才明,提高学习的兴趣。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内定阐述的是人体正常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如何过渡到异常的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如何进入临床学习?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主要的内容即是阐述人体异常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这二门课又将学生带入另一个学习领域,为学生迈入临床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学习能力。病理学重点学习病理过程,病理形态,病理生理学学习异常的生命活动。二门课的重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形态结构异常及生命器官衰竭,为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各科护理、生命守护奠定良好的开端。
3医学基础教学方法的整合
随着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人员、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整合, 不再是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验室的理论验证性实验。我们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1直观教学法 据解剖学的形态特点,人体的形态可观性强。我们采用挂图,模型,标本,以至自体的形态结构作为教学直观的对象,更直接地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掌握。
3.2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 在生理学学习时,结合临床案例,导入新的知识,开启新内容学习,让学生通过临床内容的接触,主动学习医这基础知识。
3.3 PBL教学法 进入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习阶段,学生掌握一定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活例子或常见的病案,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病理学,病生学的内容,承接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开启。
3.4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图文,音频,多器官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3.5趣味性教学法 针对解剖学的内容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进行解剖学的体表标志的学习,或是结合人类的起源,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的演变,学生既能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能了解生活或是历史知识。
4医学基础实验方法的整合
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较多,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中,主要有理论性的验证实验,教学授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演示一遍后,再由学生验证,学生机械性的行为,没有思想,没有考究,不知实验是为了什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后,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进行相应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单科、单一内容实验。采用多种实验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会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正常或是异常。实验的方式有开放性,自主探究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或是分组合作进行法,分组比赛寻找法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寓教于乐,愉快学习。通过分组比赛,小组内学习集中,讨论热烈;通过开放性实验,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的资源;通过探究性实验,提高多种能力。
5医学基础知识与健康的整合
医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如何做好自我健康,如何教育他人获得健康。我们从解剖学形态结构,从生理学的功能,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异常形态,功能等,与学生分析,归纳,在现实生活中,从心理平衡,均衡饮食,良好睡眠,适应运动及经常的自我保健等达到健康的目的。
编辑/肖慧
推荐访问: 中职 尝试 整合 改革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