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14 08:31:37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总结归纳出劳动力迁移理论内在发展的逻辑性、特殊性和实时的适用性,最后给出了东北地区勞动力流出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 理论综述;劳动力迁移;东北地区;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 F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1-0006-06

关于“为什么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原因”的话题始终是劳动经学界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不同条件下的劳动力迁移现象,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劳动力迁移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以及跨区域流动的理论,例如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等;另一类是从迁移者本人和家庭的微观决策机制出发解释劳动力迁移行为的理论,如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和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等。本文主要研究的理论如下:

一、宏观视角下的劳动力迁移理论

宏观角度的劳动力迁移模型,将劳动力迁移看作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迁移。较为经典的理论有: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预期收入假说”、唐纳德·博格“推—拉”理论。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关于劳动力迁移模式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Lewis,1954)首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迁移的现状及趋势。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组成,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其中现代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农业部门。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部门不断扩张,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工资上涨。生产率不同导致的工资差异,使得农村劳动力自发地从农业部门转向城市工业部门,直到刘易斯转折点。即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方面的差异消失,劳动力迁移完成。刘易斯模型的提出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但是该模型假设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的值一直为零,不符合实际情况下农业的发展现状。

拉尼斯(Ranis,1961)和费景汉(Fei,1964)认为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至现代工业部门源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带来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剩余。随着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难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工业部门的固定工资时,劳动力的转移模式会发生改变,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会出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争夺。只有维持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同步增长时,劳动力迁移才能继续。修正的二元经济模型被称为拉—费模型,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工业部门固定工资水平的假设与事实不符。

乔根森(Jorgenson,1961)对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补充,他将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内生化。他认为:第一,只有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大于其人口增长率时,才会产生剩余劳动力。第二,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存在生理限度,工业品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大量不同的需求。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会发生转移,劳动力流向更符合市场消费的部门。与刘易斯模型相比,该模型考虑了人口的增长的以及劳动力消费倾向的改变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充分考虑了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内部因素。利利安(Lilian,1982)提出的部门转移理论也认可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一观点,从而使地区间产生工资差异,进而促使劳动力发生迁移,对失业率造成影响。

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国内大量学者结合我国劳动力迁移情况,展开了研究分析。研究方向包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关注,地区经济差异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以及劳动力迁移方面的制度分析。彭国华(2015)认为劳动力只有在迁入地才能得到符合他们劳动力产出的工资回报,因而,劳动力迁移满足理性决策。并且随着劳动力技能提升加快,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增大,劳动力迁移动机也随着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加强。伍山林(2016)估计了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高双(2017)认为东北地区目前处于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阶段,应当促进将劳动力由异地转移转变为就近转移。俞剑(2018)研究发现,消费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部门间适当的要素价格差异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刘易斯二元经济分析框架是研究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理论基础,拉—费模型在此基础上凸显出技术进步作为工资差异的深层原因对劳动力迁移产生的作用。乔根森在此前提下,肯定了农业部门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在我国国情下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针对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征,丰富了该模型的前提假设,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丰富,认可地区间工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原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地区间工资差异增大,使得劳动力迁移的规模加大。对于劳动力力迁移模型的完善与补充,有助于解释我国国情下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劳动力迁移问题,从而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二)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Todaro,1969)针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未能说明的城市失业问题,做出了解释。认为新生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个体劳动力的迁移以效用最大化作为考虑,因此暂时性的失业并不会影响劳动力迁移。并且劳动力的迁移可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他进一步提出劳动力作出迁移决策的依据是预期收入、迁移成本、个体差异等特征。其中预期收入是一个长期收入,甚至会衡量整个生命周期将获得的收入。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可以简单地用下面公式表达:

推荐访问: 东北地区 理论研究 迁移 劳动力 综述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