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08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红组58例,常规组50例。丹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日,共14天,常规组仅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程度、总有效率判断临床疗效。结论:丹红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明确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症,根据Braunwald心绞痛分型: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其中稳定性心绞痛即指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则包括除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以外的所有类型,包括:①恶化型劳力型;②初发劳力型(1个月之内),轻微劳力即可诱发;③休息时(自发型)心绞痛,也可因轻微劳力诱发;④梗死后心绞痛等。近年来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因UAP病情进展迅速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易发生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减少病死率非常重要。
丹红注射液是植物丹参/红花提取物,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的功效。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并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10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年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年龄46~72岁,平均52.1岁。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丹红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常规组50例,男36例,女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压、血糖、吸烟等差异无明显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脂类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他汀类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等治疗。丹红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于5%葡萄糖溶液或0.9% 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日,14天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人院后每天记录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查12导联心电图、血脂、血糖、心肌酶谱(含肌钙蛋白)、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绞痛发作前后立即查心电图,比较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改善程度,并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疗效标准:①显效:心绞痛无法作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0.1mV或倒置T波转为直立;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改善<0.1mV或T波变浅>50%;③无效:心绞痛症状减少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结 果
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后:治疗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内丹红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l例,心力衰竭1例,常规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5例。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所有丹红组患者对丹红注射液耐受性良好,均全程用药,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情况比较:丹红组总有效率84.5%,常规组总有效率58.0%。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丹红组总有效率81.0%,常规组总有效率56.0%。
讨 论
UAP病情变化复杂,有较高的危险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UAP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与黏附增加,血栓形成,或在伴有内膜受损情况下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阻塞[1],导致缺血加重,心绞痛发作。目前的治疗药物多是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血酶、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再灌注治疗等。
丹参的化学成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为丹参酮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Ⅰ;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包括丹参索,丹参酸甲、乙、丙、丁[2]。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丹参酮是一种钙拮抗剂[3],其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抗凝血、抗血栓形成以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治疗冠心病作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对于心血管系统,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能够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尤其对左心室功能损伤有良好作用;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血流,还有具有降压降脂、调节心律,对于血液系统,能够降低血黏度、改善红细胞电泳时间。
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红花素、红花醌甙等。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药效作用主要是抗凝集,减少了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红花黄色素可通过增加纤溶酶的活性促进已形成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并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及缺氧[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具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也能够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凝血、降脂作用。
丹参红花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减低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与改善纤维蛋白溶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发展、促进血栓溶解等作用。
本研究证实,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4-1475.
2 郑有顺.中药血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
3 黄熙,藏益民.丹参酮Ⅱ A磺酸钠心血管药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1):9-12.
4 常虹.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56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8,3(5):56.
推荐访问: 不稳定性 心绞痛 注射液 疗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