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最终临床诊断确诊。患者中,男76例、女45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9±3.7)岁。致伤原因涉及:交通意外(52例)、重物砸击(27例)、暴力打击(19例)、高处坠落(23例)。
1.2 方法
依次采用常规X线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80mA型)和DR诊断仪(GEdefinium6000型数字化X线片摄影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体位是:正位和双斜位(立位状态下的肋骨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身体矢状面向患处的旋转角度在15-55°之间),疑似膈下肋骨骨折的患者,可加行卧位摄片。摄片时指导患者深吸一口气,屏息行曝光处理。其中,常规X线诊断的毫安秒为15-20mAs,保管条件为65-85Kv之间;DR诊断的毫安秒为自动调节,焦片距为180mm,患者屏息期间经2次曝光获得的图像可经图像处理获得标准像、软组织像及骨组织像三幅影像学图像,其中标准像和骨组织像经窗宽、窗位调节,调谐处理,局部放大等一系列后处理后,保证图像显示效果最佳,保管条件在65-75Kv之间。
由影像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性阅片,判断骨折的类型、数量、程度,了解是否有并发症发生,计算DR诊断的准确率,并将其与常规X线胸片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描述采用百分数,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1例患者经DR诊断后,182处骨折全部检出,诊断准确率为100.0%,显著高于常规X线胸片(85.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是两种方法诊断不同位置肋骨骨折的准确率比较,可见,DR在腋段的显示效果显著更优。
观察患者的DR诊断图像,可见,182处骨折中,131处为完全骨折,51处为不完全骨折,无一例假性骨折的情况。
3.讨论
肋骨中的第4-8对肋骨因曲度较大,缺乏保护结构,在胸部创伤的患者中,肋骨骨折也有较高的发生率(60%-70%[2])。既往诊断中采用的X线胸片检查可能受到并发症掩盖、拍摄体位不佳、组织器官重叠、骨折程度轻微等的影响,导致误漏诊较高的情况。
本文将DR诊断结果与常规X线胸片诊断结果进行了对照,发现DR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100.0%,特别是在腋段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比较上,明显优于常规X线,这是由于DR诊断获得的骨组织像图片可以对膈肌、胁肋部以及肩胛骨等重叠部位的肋骨骨折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这是由于DR诊断中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将肋骨软组织与相邻组织结构分离得到2幅图像,更有利于骨骼系统的显示。这是利用了DR双能量减影摄片中,骨组织、软组织对X线光子的能量衰减方式不同,不同物质在原子量不同情况下光电吸收效应的差别,实现了软组织与骨骼衰减信息的分离,从而获得纯粹的骨像与软组织像[3]。
同时,对于骨折程度较轻的部位,还可以通过图像放大对其进行观察,有利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及时发现和治疗。
与传统X线片相比,DR诊断获得的图像经存储、传输后可以随时供医师调阅、分析,处理速度、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加上DR成像系统中非晶硒、非晶硅类平板探测器的应用,患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受辐射剂量大幅降低[3],安全性提升。
总之,DR诊断肋骨骨折的影像学图片清晰度高,可以通过强大的图片处理功能发现各类明显或不明显的骨折移位现象,诊断准确度高,有利于其臨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徐燕,钱斌.传统X线片与DR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效果比较[J].影像技术,2015,20(5):24-26.
[2]朱昭环,耿敬标,周轲,等.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2,4(14):370-372.
[3]段豪,李化.肋骨骨折影像学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9(11):190-192.
推荐访问: 肋骨 骨折 诊断 影像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