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我中心对院前急救中心肌梗死(AMI)的院前急救接诊情况作一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七年间接诊的385例AMI。结果:总的院前急救率为38.2%(147/385),院前急救成功率85.9%(126/147).结论:性能优良的急救设备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中危重症之一,是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占猝死的首位,也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争分夺秒、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性能优良的急救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实施急救是提高心肌梗死成功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减少AMI并发症及降低其病死率的有效方法[1]。回顾分析2006--2013年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385例。现就其院前急救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5例中 男342例,女 43例,年龄46~92岁(65.25±8.14)岁,其中老年组(≧60岁)共267例,男243例、女性24例;中年组(﹤60岁)共142例,男124例,女18例。在385例中168例通过呼叫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实施急救(急救组),另217例为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初步诊断AMI。临床上出现持续性心前区疼痛15min以上,伴有胸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有濒死感等。心电图显示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改变或符合AMI演变等。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经心肌酶检查及心电图动态演变证实。
1.3临床症状
386例患者中362例发病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部位有心前区、上腹、后背、双肩、牙痛等,其余表现为晕厥、昏迷、偏瘫等。典型疼痛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含服或喷用硝酸脂类无效,并伴有大汗。其它部位的疼痛及无痛为非典型疼痛。急救组中有典型疼痛表现者为112例,占66.7%(112/168).对照组中有典型疼痛表现者154例,占70.9%(154/21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2.54. p>0.05);心电图定位以第一份心电图为准,急救组168例中,前壁67例、下壁前加(或)下壁72例、侧后壁16例,侧壁8例、正后壁5例,对照组217例中,前壁91例、下壁前加(或)下壁89例、侧后壁19例、侧壁13例、正后壁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82,P>0.05);
1.4急救措施
救治人员到达现场后经过简单询问病史,根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初步诊断并争分夺秒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医生评估病情,确定现场救治措施和转运策略。迅速给予急救措施:禁止患者一切活动和运动,迅速应用镇静止痛和硝酸盐类药物,持续吸氧,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如已发生呼吸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应迅速给予气管插管给氧、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对昏迷者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放气道,放置口咽通气管以防舌后坠影响呼吸。如有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每5—15min重复1次直至室性早搏消失或室性心动过 速纠正。对伴有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者,采用高浓度面罩给氧,并给予输液。对出现室颤者或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予除颤、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药物应用的心肺复苏抢救。转运途中继续施救,并及时 与抢救室取得联系,做好接诊的一切准备。
2 结果
本组385例中,接受院前急救患者147例,总的院前急救率为38.2%(147/385),院前急救成功率85.9%(126/147),死亡24例。对照组死亡率61例, 占28.1%
3 讨论
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及时的呼救、准确的抢救、争分夺秒的施救包括给予最基础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等,使患者病情缓解、疼痛减轻、并发症减少,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利条件[2],是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急症,死亡率高,及时、迅速、正确、有效的救治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AMI的救治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范围扩大,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及时有效地给予AMI患者有效的医疗救护,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为下一步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者50%死于发病后1小时内,如果早期处理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4],本观察组168例AMI患者经院前抢救,在发病现场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及护理,平稳转送到医院,院前成功率达85.9%,死亡24例,占14.3%。而对照组217例自行入院,死亡61例,占28.1%。充分说明开展院前急救,使医务人员尽快地到达现场,既稳定了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的躁动,又降低心脏负荷,降低心肌氧耗量,对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保护缺血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3]。
宣传教育,普及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自救互救知识实为必要,认识的提高,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关键。AMI起病突然,特别一些先前无心绞痛史患者,难免产生恐惧、躁动。对于有冠心病史及高危险者(如高血脂、高血压、房颤、心绞痛、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一旦发病,采取自救的方法,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属辖区的有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并提高识别AMI能力,以便自己发病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4]。
及社区加强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举办各级心肺复苏培训班,在全社会普及基本生命支持。促进目击者能对发病患者立即进行急救,能大大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Bell A.Lockey D,Coats T,et al.Physician Response Unit-a feasibility study of an initiative to enhance the deliver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J].Resuscitation.2006,69(3):389
[2] 陕东奇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2392-2393.
[3] Vickers D,Ayers H,Barnes N,et al.Integrated cardiac care for improved pre-hospital thromboysis[J].Hosp Med.2004,65(4):226
[4] Kondo Y,Toyoshina H,et al.Risk factors fo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tack assessed b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gistry data in Aichi Prefecture[J].Nagoya J Med Sci,2007,69(4):226
推荐访问: 心肌梗死 急救 对策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