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定位于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定位于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时间:2022-03-23 09:09: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该文针对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节及其相关制约因素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在实施层面上,要围绕信息化教育实践这一轴心环节,抓好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平台搭建与服务和推进具体措施。该文按照这一建设方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作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云平台;智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4-550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有一整章,内容就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研究工作会上引用国际上教科文组织的定位,教育信息化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我们国家走过了10年的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应用阶段,未来10年,我们要走进融合和创新。这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就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而言,北大刘晓镜博士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大学课程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变革。

1 中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在国外发达的国家中,高等教育信息化目标己经转换到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入手,并将它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美国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近几年,在国外的很多高校,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得非常迅速。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放置在网络上来进行教学。

我国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已经20年有余了。期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1)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务、行政、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要好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总体来看,管理信息化发展要快于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2) 缺少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无论管理信息化还是教学信息化,都在不断地逐年上不同的应用系统,很多缺少长远的统一的规划,致使没有统一规范,很难建立系统间的统一融合。

3) 优秀的教育资源缺乏、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4) 高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方面还有待提高,缺乏规划管理。

5) 高校对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不足,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应用情况要相对滞后于学生,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要远比教师积极和主动。

总之,我国各个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了四个方面的根源,一个是创新的教育应用,第二是集中共享平台应用,第三是集中统一的基础架构平台,第四个是专业和服务的支撑。有了上述四个根源,那么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如何开展?

首先要建立一个先进的平台,就是云平台。从分散走向集中整合,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公共存储灾备、计算、共享宽带、安全认证的科技大学教育云。实现“智能教育”,构建“智慧校园”,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的“24小时便利店”。

2.1 硬件支撑

1) 出口带宽增加到500M以上,保证网上学习的畅通无阻;

2) 建1-2个全自动实时录播教室,同时兼顾全校的视频会议功能;

3) 建设技术先进、满足网络教学的专用教室,如高速的网络传播条件、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网络存储等;

4) 服务器采用虚拟集群架构设计。

利用云技术构建的架构具有如下优点:

1) 计算资源比较集中,通过虚拟化技术提高IT硬件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硬件成本。

2) 这个架构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伸缩性,集群内高度虚拟化、模块化,可以实现按需分配计算资源。

3) 通过特定的备份程序实现全自动定时/实时备份,且可以生成报告.传统单一服务器架构只可手动备份.

4) 通过控制软件实现高并发流控制,有效模拟防火墙性能,节省防火墙开支,同时可增加比防火墙更详细的过滤规则

5) 集群系统易于统一监控,获取监控数据更加方便,同时WEB服务器与控制服务器采用数据实时同步更新方式,有效防止WEB页面被篡改

2.2 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1)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

全面支持“质量工程”对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系统建设的多种应用需求,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真正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筹资源的建设理念。

2)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利用先进技术,集成校内各类优秀教学用电子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分学科建立教学资源素材库,为老师制作课件提供优秀资源,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建立1~2个学科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数据库,供内部检索使用。

3)全球优秀公开课资源平台

同时集成现在所有全球优秀免费网络公开课资源及国内公开课资源,建设一个满足学校教学要求的网络公开课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将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引入我校的工作,丰富我校的选修课资源。

3)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平台

该平台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精品课的申报、制作、评审、研究及管理。课程负责人无需关注课程网站的技术问题,精品课的制作质量和运行稳定性因统一制作和管理而更有保证。

3)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从报名、教学、学习、自我测试、考试、毕业及统计等功能流程式设计,整个流程涵盖教育和培训的方方面面;用IE登陆既可使用。

4)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

平台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主线,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体现特色专业建设、申报、评审,反映课程教学的成果。系统对专业介绍、师资队伍情况、学术科研情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信息以及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实时动态情况进行多途径、全方位的展示。

5)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

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是为了支持整个学校实验教学活动,包括实验预约、智能排课,课程效果及课程反馈,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和实验学习效果反馈,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与建设。

6)论文指导平台

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毕业论文进行统一管理,支持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如课题选择、课题设计、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

7)课程实时录播系统

课程实时录制系统,除了采集教师课程视频录像还可以采集计算机教学课件,实时生成教学视频录像,供广大师生参考、学习。

8)教学博客平台

通过教学博客平台,教师可发布作业和课件,充当教学辅助工具,还可发布学术观点,进行学术讨论。代替小型信息发布网站(比如专题活动、学术会议网站、小的科室或部门网站),同时也可作为教师的网上工作日志及个人生活情感的方方面面。

这个平台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在教学管理过程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网络化、智能化,提供海量资源进行学习辅助,并全面支持质量工程建设,实现平台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机融合,以实现我校教学改革的全方位现代化;二是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使用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

2.3 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手机作为校园内的新兴终端,其普及率和应用的方便程度已有目共睹,而3G的正式商用,更是让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三者之间的隔阂日益消散,形成了新的融合优势,构建基于苹果iOS系统和安卓Andriod系统的3G平台下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

3 推进措施

本着“以用促建”的思想,根据高校的自身现实情况,总结我们“十五”“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总结不足,“十二五”高校教育信息化推广工作可分五步走:第一,成立信息化项目推进领导办公室,加强顶层设计,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第二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技术支持并负责推广和培训服务,同时在推进办公室的领导下,联合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开展;第三步,建立网络教学培训体系,分为四种:一是通过在线课程由教师自学;二是每周一次的面对面培训;三是预约去院系培训;四是通过各种活动培训。为教师提供培训的同时,也向学生提供使用支持服务,包括提供专门网络教学专用教室,配备网络教学辅导教师;第四步,将网络教学应用立为学校教改项目并提供经费支持,每学期支持8-10门课程,并选择其中优中之优作为网络教学应用案例,重点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地推动网络教学更快发展;第五步,为更好的让全校师生了解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可在校报设教育信息化专栏,学校网站主页新闻系统单设信息化专栏,更好的扩大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最后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配合理解,更取决于学校对无形知识财富有形化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学质量的关心程度、管理程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不尽人意的地方,开展网络教学是大势所趋,在这个问题上,应少一点彷徨、犹豫,多一点参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干中求发展!最后以十六字结束我的发言:兼容并包 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信息革命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韩锡斌.教学信息化新发展:从单一到综合数字化的跨越[J].中国教育网络,2008(9).

[3] 祝智庭.信息技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4] David H.Jonassen,ect.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Prentice-Hall,Inc,1999.

推荐访问: 高等教育 信息化建设 探究 位于 教学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