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建构自己的技术知识。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情景、开发项目(或案例)化的学习资源、树立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实施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制度。该文以专业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的过程为依据,就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了阐述。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机电专业;职业教育;项目课程
2004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出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如CEB、MES、双元制等,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本思路,积极推行职业教育体制的创新,以利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实施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的关键是创设与生产实践相似的情境,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先进性)均无法与企业实际匹配,故只有合理构建教学计划,开发适合各校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集机械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性强的专业。该专业通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已经初步实现了专业课程领域上的模块化和综合化,如电工专门化模块课程、数控专门化模块课程等,为学生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该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1.1该专业基本课程体系是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等”为依据建构的,仍采用了职业学校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即将课程一般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其课程开设的顺序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该课程体系强调的是知识的逻辑顺序,却忽略了技术的独立性,导致了学校培养学生时的课程目标与从事本专业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一致的现象。
1.2部分专业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加科学化、实用化,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三年学习的实际效率。
1.3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总课时、课时比例不合理,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时间还可以适当调整,课程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整合,从而更加适合项目教学的展开,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1.4部分专业教学计划的真正落实有待加强,如实训课堂教学的规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多样化等。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是学校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课程模式是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形式,它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具体表现出来,是以各核心课程为单元的。它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要求各地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办学方向,坚持就业为导向,以整体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故笔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必须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项目化为总的设计思路,具体表现为:
2.1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部相关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精神、符合社会对相关专业的高素质职业能力的需求、符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合理选择适合职业教育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行动导向型的课程模式。
2.2认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础,确定适应学生的多层次发展的需求、基本教学要求的核心课程,突出技能的训练。
2.3以学校现有的基本设施、必须的装备和专门化方向为基础,分组确定核心课程的标准与训练项目,体现实用价值。
2.4以核心训练项目为基础,建构理论实践一体化核心课程的内容,有利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教学效率。
2.5结合学生特点及学校的教育资源,合理确定各核心课程的课时、开设时间和实施方法,从而完善各专门化方向的课程设置。
2.6实施教学计划,建立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全方位的评价和管理体制,并根据执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它更具有科学性。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过程
行动导向型课程模式的目标是先“会做”,然后才探求“如何做的更好”,是以实践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为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故笔者认为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中课程只有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且此两类课程的开设应为并行的关系,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公共文化课包括:数学、语文、英语、人文知识等,其作用培养具有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突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差异,由于该类课程以掌握知识、培养一般能力为主,故仍可采用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专业课包括机械识图及CAD、普通机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等,其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故应突出实践,以实际工作环境为课程教学情景,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建立合理的项目课程,将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可以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故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在于专业课程的改革,即如何建构以工程情景为基础的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课程体系,下面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为例进行阐述。
3.1仔细分析现状,确定专业方向
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调研,我校在合理分析DACUM表的基础上,确定三年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专门化方向数控车削加工。该专门化方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专业课程模块可分为机械识(制)图及CAD、普通机械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基础、数控车削技术、CAD/CAM软件应用基础等核心课程。结合我校的设备情况及本地区对数控人员的需求,选择数控车削加工为该专业的主要方向。该专门化方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专业课程模块可分为机械识(制)图及CAD、普通机械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基础、数控车削技术、CAD/CAM软件应用基础等核心课程。其中车削加工技术是普通机械加工技术中主要的课程内容,它是从事数控车削加工的基础,根据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再确定该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普通车工初级工,相关的训练项目有:端面、外圆的加工,内孔的加工,圆锥面的加工,沟槽与切断加工,普通螺纹加工等。
3.2积极开展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由于课程模式的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分步执行。我校根据现行的课程体系,先后成立车削加工技术项目训练课程开发小组、机电控制常识课程开发小组等,从理论实践一体化和理论实验一体化两个角度实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完成了《车加工技术——初级》、《钳工技术——初级》和《机械识图及计算机绘图》等多本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边实践边改革、边归纳边反思,初步形成一个共识:“行动导向型”课程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合理选择和组织理论知识,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习结果的实践导向课程,即该类校本教材编写的模式为:
单元目标→工作任务(项目)→相关技术实践知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拓展理论知识→练习→学习结果评价。
从上面的模式不难发现,行动导向型课程开发的核心是选择合理的行动项目。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每一个项目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但由于目前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均存在缺陷,故笔者认为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课程项目不宜过大、过分追求完善,且可以是真实的项目,也可以是模拟的项目,故相关课程开发的关键是根据学校的实际做好项目的合理分解工作。
3.3改革教学方式,实施一体化教学
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通常是在“填鸭式”满堂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电教手段、设置一些问题情景等,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知识,学习的意志力不强,故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综合在一起,知识、技能内化的困难,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故只有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以《机电控制技术常识》中气、液压传动课程改革组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法的具体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该课程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为基本传动原理的介绍→基本元件工作原理的介绍→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的介绍→液压系统的介绍;教学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学方法采用的是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主线,尽量设置问题情景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实践表明: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学完后对具体的液、气压元件根本不了解,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际工作过程,学习效率低。故课改组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设置模拟的工作情景,建立以元件的认识与选择→简单工作系统的设计→复杂工作系统的分析为线索的行动导向型的项目课程,采用教室和实验室有机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3.1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线索,合理分解理论知识。本课程实施的开始是通过老师设计的一个完整的液压回路为出发点,让学生观察工作过程,从而将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等知识点合理穿插其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各元件的认识为基础,将元件的结构、元件的工作过程、元件的应用特点、元件的选用依据等知识点贯彻其中,使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3.3.2以各个相对独立的小项目为载体,合理分解具体的综合任务。液压传动系统在机电产品的实际应用中通常是一个复杂的回路系统,如数控机床中的液压卡盘控制系统、普通铣床中的动力滑台系统。如果课程一开始就选择这样的系统,学生面对眼花缭乱的多种元件必然造成学习的畏惧心理,不利于教学的展开。为此课改组根据实际的复杂油路的动作功能,按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小项目,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散,通过每个小项目分步实施,达到完成液压控制的整体工作目标。例如:根据复杂的机械手的运输系统的不同动作,将其分解成:前后运动单元、上下运动单元、平动停止并手指松开单元等几个小项目,将换向回路及换向阀的知识、平衡回路及压力控制阀的知识等合理渗透其中,达到边做边学的效果。
3.3.3分组实施项目课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课程实施的基本步骤为:布置任务→分组查找有关资料→讨论研究→分步完成任务→小组、整体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主体,他们通过群体的互动,自主学习,获得技能和知识,虽然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断变化,但仅起辅导、协助的作用。
课改组在对2433班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时,将49名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在四个液压实验台上学习项目课程,各组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先实验后探索、比较和评价;第二批先讨论、比较后择优实验。每个实验均按元件的选择→元件的安装→系统的调试→系统的观察分析→评价改进的步骤展开,一个循环后全班在教室集体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利用这个时机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的教学方法,让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成果答辩、相互质疑等形式出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阶段先做后学的实验后发现: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设计回路的创新能力提高了。
3.3.4以学生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实施课程的综合评价。课程的评价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故课改组将课程评价的指标和方式贯穿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每一个过程。对各个项目均制定了评定细则,它包括学生资料查询、个人设计、协作情况、任务完成的多少等几个方面,在评定时遵循鼓励为主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行动导向型课程改革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行动导向型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了课程改革深入的因素,具体为:
4.1正确理解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含义,它并不是一个理论教师和一个实习教师的简单叠加。它要求每个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共同协作,故学校必须完善“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的体制。
4.2明确在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关系,对于职业中学课程范围内的实践课程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由教务处、专业部负责具体的课程实施,通过必要的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部分应学生个人原因造成的技能不合格现象,则可以通过产业培训处以社会培训的形式进行补训补考。
4.3由于行动导向型课程模式仅将课程分成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其中专业课采用的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项目化的课程,只有建立合理的实验、实训制度才能激发教师实施课程的热情。
4.4行动导向型课程是以具体的各个项目为基本单元实施教学的,故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工作实践的特定规律。一般应以四个学时为一个单元(部分的项目可能是它的整数倍),这就需要教务部门能适应这种变化,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适当增加专业课时的弹性,利用机电专业的特点,吸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中“双轨制”的课程设置方案,将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合理分开,采用教学“小班化”的方法,使现有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
4.5由于项目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具体的工程情景(含模拟情景)的基础上的,故完善实验、实训设备显得尤其重要,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实验设备,因为许多学校仅认为加强实训设备的投入便可以全面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了,却不知实训只是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加强实验设备的投入,才能使所有的专业课程在模拟或真实的情景中实施课程的改革。当然,由于各校的资金有限,大量的投入也不现实,故可以作如下的变通:(1)利用本校教师(特别是实验员)的专业特长,投入适当的设备成本,实施教学实验设备的自我完善。(2)利用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验室的相关产品为课题,师生共同完成开发。
4.6班主任工作对实践教育的影响很大,建议学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由实训老师担任实践教学时的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美)乔伊斯(Joyce,B.).教学模式.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3]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王猛:男,江苏常州,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推荐访问: 机电 导向 探索 课程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