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院前急救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院前急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心理问题缓解程度、依从性、满意率、投诉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能让患者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并且能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提升,让医患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院前急救患者;临床应用价值
患者从发病现场到医院过程中的监护和抢劫过程就是院前急救,在现代急救医学中,院前急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对急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直接影响。如果院前急救有效和合理,则能让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得到有效提升,让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研究发现,在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1]。我院对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院前急救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院前急救患者200例,全部患者均神志清醒,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30.5±3.6)岁;病程0.6~20小时,平均病程(4.8±0.5)小时。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院前急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①电话心理护理:在患者突发疾病的情况下,患者家属会因为自身医学常识的缺乏而出现各种不良状态,如盲目、烦躁等,不能对患者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急救,在身体不适以及家属的影响下,患者就可能出现不良情绪,导致病情加剧[2]。所以急救人员在通过电话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后,还需要和患者家属保持联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救护人员正在赶来,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放心,急救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进行安抚,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急救人员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简单的急救措施。
②现场心理护理:在等待急救人员时,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会不停变化,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要对患者进行快速的紧急处理,而且还要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时表情要严肃、态度要和蔼[3]。急救人员在到达急救现场时表情要严肃,不能和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反面的对比。在紧急处理时,急救人员的动作要敏捷,操作要熟练,这样才能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另外急救人员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让其心情能保持平稳。
③转运心理护理:在转运时,急救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急救处理的同时,要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转运时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通过熟练的操作、干练的动作来获取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信任,另外急救人员还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良好心态对于控制病情的意义,让患者在转运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降低[4]。急救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安慰,从日常生活细节来对患者进行关心和安慰。急救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同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④入院心理护理:在到达医院时,急救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同时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医院中患者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从而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进行有效改善。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缓解程度、依从性、满意率、投诉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多、发病急以及病情进展快等是院前急诊的主要特点,在意外损伤、车祸致残以及发病急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抑郁、焦虑不安、恐惧以及紧张等,患者家属也会因为患者的病情表现出焦躁、慌乱,从而引起急救现场比较杂乱,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为过分担心病情和预后情况,从而询问和责备急救人员,最终就会对院前急救成功率和急救人员的工作效率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在院前急救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抢救患者的躯体,在医疗模式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也开始融入了以患者为本的心理护理理念。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院前急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对自身的业务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同时也要对心理护理技巧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从而让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让患者的痛苦得到有效减轻。总之在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能让患者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并且能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提升,让医患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仁艳.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180.
[2]韦笑云.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探讨[J].蛇志,2013,25(3):330-331.
[3]周利妹.120院前急救中的护理心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4):103.
[4]苏海燕.急诊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2):246.
推荐访问: 干预 急救 临床应用 护理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