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分析黔东南州蔬菜产销现状、蔬菜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蔬菜鲜品总产量500万t的外销型蔬菜发展目标和基地、市场的规划布局,对基地的重点产品、配套设施和规模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黔东南;外销型蔬菜;现状;布局
1 蔬菜产销现状
1.1 世界蔬菜产销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一是人均需求量和需求总量稳步增长。21世纪以来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预计2015年世界蔬菜年总消费量将达12.8亿t。二是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世界蔬菜生产向亚洲特别是中国集中的趋势明显,1996-2007年,亚洲及中国蔬菜的产量已分别由占全球产量的65.4%、36.3%增加到73.4%、49.7%。三是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15年,全球蔬菜国际贸易量将从2002年的8 962万t增加到1.9亿t。
1.2 国内蔬菜产销现状
从全国的情况看,一是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趋势明显。2009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440 kg,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 kg以上,向精深加工发展是蔬菜产业的重要趋势。二是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重点推进华南、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优势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东南沿海、西北内陆和东北沿边出口蔬菜优势区四大功能八大区域全国性基地建设。三是出口贸易持续增长。1995-2009年,全国蔬菜出口由217.6万t、21.9亿美元,增加到802.7万t、67.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9.8%和8.4%。四是质量安全合格率大幅度提高。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4.5%,比2001年提高了30余个百分点。五是蔬菜产业重要性日益突出。蔬菜产业功能已由保证城市供应的单一功能,发展为保证城乡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扩大社会就业和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多种功能的统一,2008年全国蔬菜和瓜类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38.1%,相当于牧业产值的52.1%、渔业产值的1.8倍,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1 182.5元,占24.8%。蔬菜种植和采后环节已分别解决了9 000多万人和8 000多万人的就业。
1.3 贵州省蔬菜产销现状
2009年,贵州省销往省外、国外的鲜销蔬菜已由2000年的63.8万t增加到252万t,年均增幅达18.7%。夏秋季中、高海拔温凉山区耐寒、半耐寒和喜温蔬菜批量鲜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港澳地区;冬春季低海拔温热河谷区喜温、耐热蔬菜鲜销川渝、两湖和华南地区;辣椒、生姜、大蒜、黄花、百合、竹笋、蕨菜、薇菜等名优特产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以特色辣椒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4 黔东南州蔬菜产销现状
2012年,黔东南州各种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2.6万hm2,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白菜、辣椒、菜用马铃薯、萝卜、大蒜、番茄、甘蓝、黄瓜、豇豆、莴笋、茄子、菜豆、胡萝卜、芹菜、生姜、南瓜、韭菜、芥菜、大葱、菠菜等20余种蔬菜;总产量为241.28万t,总产值34.16亿元,其中:完成鲜品上市119.35万t,取得销售总额17.92亿元;省外鲜销量18.46万t,销售额3.18亿元。全州各县市建成相对连片33.3 hm2以上的规模蔬菜生产基地38个,累计面积1 720 hm2,参与生产经营蔬菜产业的外向型经济组织7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州级15家、省级5家。蔬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已使麻江、丹寨、榕江、三穗、黄平、凯里、镇远、施秉、雷山等县市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江南、虎门、湛江、港澳及西南地区的重庆、南宁等多家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并远销韩国、日本、台湾及东盟等海外市场,初步形成冬春果菜提早栽培稳步发展达到6 667 hm2、夏秋反季叶菜生产加快拓展跨过1.3万hm2、地方特色蔬菜开发优势凸显超出2万hm2的区域化外销基地生产雏形。
2 黔东南州蔬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2.1 本地目标市场分析
“十二五”期末,蔬菜种植面积拟计划发展到13.3万hm2,年可产出蔬菜鲜品400万t。按届时州内500万人口、日耗蔬菜0.5 kg计算,州内年需求蔬菜91.25万t;按全州现有农户90万户饲养肥猪户均日耗鲜菜8 kg计算,州内年需求饲料用鲜菜262.8万t;余下的45.95万t鲜菜,其销售方向为:夏秋季主要定位在南下的珠江三角洲蔬菜市场,冬春季主要定位是北上贵阳、遵义等较高海拔地区及其以北的蔬菜市场。目前,仅广州市和贵阳市2个蔬菜批发市场,日均交易蔬菜分别在2万t、5 000 t以上。黔东南州南下销售主要是夏秋蔬菜,北上销售主要是春早熟蔬菜,余下的45.95万t鲜菜日需外销量近1 260 t。从黔东南州的区位交通条件和外销的蔬菜市场需求行情看,“十二五”期末计划产出的400万t鲜菜具有可行的消费去向和外销条件。
2.2 本地产销条件分析
2.2.1 前移的地域区位交通
一是地处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前沿,湘黔铁路、黔桂铁路、320、321、210国道及贵新、凯麻、玉凯、厦蓉高速公路、黎平机场等交通网络的全面互通与县县通高速的加快建设,州内任何区域的蔬菜产品南下泛珠三角洲地区由过去的20 h以上缩短到目前的10 h以下,交通便捷。二是承接珠三角地区夏秋蔬菜生产的季节,珠三角地区5-10月份因自然灾害频发需从内地温暖区、温凉区调入约80%的蔬菜产品,黔东南州是距珠三角地区直距最近的温暖区之一,区位优势突出。三是接替周边陈年蔬菜基地扩展的空间,黔东南州还是一块种植结构欠调整、耕地资源欠开发和生态环境欠利用的区域之一,可为周边老菜区退出连作障碍、开辟新型基地提供替代空间。
2.2.2 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
黔东南州海拔高差大,最高2 179 m、最低148 m,年均气温14.0~18.5 ℃,年降水量1 000~1 500 mm,年无霜期270~330 d,年日照时长1 000~1 300 h,相对湿度78%~84%,雨热同季;境内河网稠密,年径流量高居225亿m3;国土林木葱茏,森林覆盖率高达62.78%,宜菜土地在13.3万hm2以上。不同区域的立体气候,繁衍了种类繁多的蔬菜作物。优越的生态环境、温和的气温条件、丰富的淡水资源、宽阔的宜菜耕地、滞后的工业开发,有利实现商品蔬菜的生态型开发、无害化发展和周年性生产。
2.2.3 发展的产业支持政策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州委州政府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可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基本的组织保障。二是省级财政每年主导投入黔东南州1 000万元以上、引导地方配套投入2 000万元以上,可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各地配套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如普遍推出规模基地(百亩以上)建设的前1~2年每667 m2政府补助300~500元甚至零地租,可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互济的渡险办法。四是全州宜菜坝区农田的水、电、路等条件加快改善,可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可靠的减灾措施。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蔬菜技术服务机构配套,加盟蔬菜经营的经济组织不断增多,可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有力的专业服务。
3 黔东南州外销型蔬菜发展目标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具有规模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的自然条件,拥有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并快步实现商品蔬菜的生态型开发、无害化生产和周年性供应的发展基础。到2015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13.3万hm2,总产量达400万t,商品蔬菜种植6.7万hm2,商品交易总量将上升到125万t,蔬菜总产值40亿元,商品交易额突破20亿元,全州约400万农村户籍人口来自蔬菜销售总额的人均收入将达500元。到2020年,计划蔬菜种植面积稳定达到20万hm2(开发夏秋蔬菜6.7万hm2、发展冬春蔬菜6.7万hm2、建立地方特菜6.7万hm2),其中构建商品蔬菜种植基地13.3万hm2。计划产出蔬菜鲜品总量500万t,其中完成鲜菜上市量200万t,获取省外鲜销量100万t,实现蔬菜鲜品总产值80亿元,兑现鲜品交易总额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蔬菜产业的比重提高到20%。
4 规划布局
4.1 总体布局
按照“生态化、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依托资源条件,着力打造外向型蔬菜基地,带动发展内需型菜地的蔬菜产业。面向珠三角、长三角及周年自给蔬菜市场,稳定蔬菜种植面积13.3万hm2,扩大夏秋蔬菜种植规模,拓宽冬春蔬菜发展区域,做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着力构建“一区三带”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稳步建设产加销衔接协调和贮运销联通顺畅的市场物流体系,形成“高海拔产夏秋菜、低河谷出冬春菜、山丛中种生态菜、低洼地植水生菜”的立体发展格局,推进蔬菜的分区分期生产和周年平稳供应。
4.2 基地布局现状
黔东南州主要外销商品蔬菜基地分布:直销广州等市场的麻江县景阳乡、坝茫乡黄瓜、番茄、大葱、菜豆生产基地,黄平县平溪镇番茄生产基地,凯里市舟溪镇蔬菜生产基地;直销粤港市场的榕江县古州镇叶菜、果菜生产基地,三穗县台烈镇、款场乡的叶菜、果菜生产基地,锦屏县钟灵乡竹荪生产基地及天柱县、黎平县、从江县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直销东南市场的台江县排羊乡魔芋生产基地、方招乡辣椒生产基地,凯里市三辣食品生产基地、镇远县陈年道菜生产基地、丹寨县韭菜根生产基地等。
黔东南州参与蔬菜产加销经营的企业20余家、专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40个以上,凯里市、麻江县列入农业部首批标准菜园创建试点,累计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22个、1万hm2。其中麻江、丹寨、榕江、三穗、凯里、镇远、施秉等县市夏秋蔬菜通过建基地和闯市场,已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江南、虎门、湛江及长三角的重庆等多家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榕江县、锦屏县等地的较低海拔河谷温热区冬春蔬菜北销凯里、贵阳等市场;榕江、雷山、剑河、丹寨等县市的特色蔬菜外销东南沿海并出口韩国、日本、台湾及东盟国家。
4.3 外销蔬菜基地布局
一是推动沿路开发,加快建设夏秋蔬菜板块式集群基地。重点在“厦蓉”、“凯麻→玉凯”、“凯施”3条主要运输通道周边的较高海拔(500 m以上)温凉区,利用相对温凉的气候条件,6-10月份生产分期上市的茄果类、根菜类、茎叶花菜类等蔬菜,南下主攻泛珠三角洲及东盟蔬菜市场。二是推进沿江发展,努力提高冬春蔬菜早熟生产能力。重点在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的低海拔(500 m以下)河谷流域区,充分利用相对温热的气候资源,生产提早于6月中旬前完成产品收摘的果菜类、根菜类、茎叶花菜类、菜用马铃薯、菜用玉米等蔬菜,北上拓开贵阳并出省到川、渝、鄂、湘一带的蔬菜市场。三是推出特产名菜,优选利用特菜种质资源,大力发展三辣(大蒜、辣椒、生姜)蔬菜,不断提高竹笋、藠头、魔芋、韭菜、食用菌、折耳根、黄花菜、薇菜、蕨菜、百合等蔬菜的驯化栽培技术,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并举,激活蔬菜的区域特色、精深加工与创牌外销。
4.4 市场建设布局
在优势蔬菜较大产区和高端蔬菜集中地段加快布局建设产地集散市场、中心批发市场和产品加工企业,集分拣分级、贮藏保鲜、精深加工、质量检验、包装运销、信息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结合蔬菜基地可供资源和生产发展布局,在凯里、榕江、黎平、三穗、麻江5个县市做出市场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凯里、三穗、黎平3个县市选址建设,每县市分别建立产地集散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各1万m2以上,每个市场分别配套建设占地面积5 000 m2左右的预贮预冷藏设施和年贮藏加工鲜菜5 000 t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
5 建设外销型蔬菜基地的重点工作
外销蔬菜产品要针对目标市场把好上市季节和品质特色,与大市场实现差异化上市。充分利用优势蔬菜生产要素,集中构建外销基地产业带,重点突出三大工作着力点。
5.1 重点产品开发
5.1.1 夏秋蔬菜
开发夏秋蔬菜种植4.7万hm2。在海拔600 m以上、年均气温15.5 ℃以下、7月份平均气温在25 ℃以下的排灌方便、交通顺畅的山区台地,利用其相对温凉气候条件生产出6-10月份分期上市的茄果类、根菜类、叶菜类等蔬菜,加快建成以南下珠三角地区销售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沪昆、厦蓉高速等快捷运输通道,重点发展区域安排在麻江、丹寨、凯里、三穗、岑巩等县市的较高海拔温凉坝区。
5.1.2 冬春蔬菜
发展冬春蔬菜种植4.7万hm2。在海拔500 m以下、年均气温16 ℃以上、1月份和5月份平均气温分别在5 ℃和20 ℃以上的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的河谷流域坝区,利用相对温热的气候资源和区域性的生产基础,巩固发展春早熟蔬菜生产基地,打造贵州早菜南产北调优势,使果菜类、根菜类、茎菜类、菜用马铃薯等提早于6月中旬前完成产品收摘。重点发展区域安排在榕江、从江、黎平、锦屏等县的低海拔河谷流域坝区。
5.1.3 特产蔬菜
引导特产蔬菜种植4万hm2(其中特色辣椒2万hm2)。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各县市的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建立西瓜、大蒜、线椒、生姜、魔芋、藠头、芥菜、食用菌、荸荠、韭菜及折耳根、竹笋、蕨菜、薇菜、百合等特色生产基地,突出产品加工,推进品牌外销。
5.2 外向型产业带配套建设
围绕蔬菜基地建设的优势区和产业带,加快配置蔬菜加工企业、预冷预贮、产地市场和专用物资经销点,建设蔬菜加工业园区、产品集散中心和菜(菌)用物资采购中心;依托主要外销基地、市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配置采后处理和预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设备,推进采后处理和冷链运销。整合产业要素,高起点建立蔬菜的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配置贮运和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和净菜配送,探索、示范和推广现代蔬菜产业的外向型经济组织、技术装备和发展方式。优先安排凯里、三穗、黎平3个县市重点发展蔬菜产品集散市场与产后处理相结合的集保鲜、贮藏、冷链、加工、包装、运销、监测、信息于一体的蔬菜物流服务中心3个,在基地规模连片在千亩以上的区域蔬菜基地,扶持、引导专业合作社修建一批运销灵活、形式多样的产地批发市场。
5.3 商品基地建设
5.3.1 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
做大以麻江、丹寨、黄平为中心的南下粤港外销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主栽黄瓜、番茄、大葱、青椒、莴笋、甘蓝等品种,主要依托企业为麻江县坝茫乡农工商公司、丹寨县金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得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南方同创农业有限公司、广州南方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捷高集团有限公司等及其衔接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5.3.2 早春蔬菜基地建设
拓展以榕江、从江、锦屏、黎平为板块的北送南配早春蔬菜基地建设。主栽番茄、青椒、茄子、黄瓜、南瓜、瓠瓜、丝瓜、冬瓜、豇豆、菜豆等品种,主要依托当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5.3.3 规模化蔬菜示范基地建设
创建以榕江、黄平、天柱3个万亩大坝为依托的规模化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主栽菜心、生菜、瓢儿菜、黄花菜、番茄、青椒、茄子、黄瓜、节瓜、瓠瓜等品种,主要依托榕江县丰源绿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黄平县金都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绿丰实业有限公司、台湾中春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当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5.3.4 原料加工基地建设
发展以凯里、三穗、镇远、施秉、雷山、丹寨、台江等县市蔬菜企业为带动的原料加工基地建设。主栽线椒、芥菜、大蒜、生姜、魔芋、藠头及食用菌种植、山野菜开发等品种,主要依托凯里市三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雷山绿之宝山野菜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巴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穗县千里山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丹寨县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丹寨县亿富农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镇远县酱菜坊、施秉县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三穗县长吉大头菜专业合作社、锦屏县盛丰红托竹荪专业合作社、锦屏县启蒙酸菜专业合作社等企业。
5.3.5 城郊自给蔬菜基地建设
加快以保障各县市城市居民基本消费为需求的城郊自给蔬菜基地建设。栽培品种多样化,菜地建设标准化,主要依托蔬菜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入驻基地组织周年性生产。
按照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要求,加强产销组织建设和基地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基地水、电、路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产、贮、销的服务系统集成,集中示范基地化、标准化、生态化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深入开展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通过统筹建设,形成紧密联系市场、运转高效、特色突出的商品蔬菜基地产业化发展稳定格局。
推荐访问: 外销 布局 蔬菜 现状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