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核因子-кB(NF-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在48 h内、第7天、1个月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观察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的变化,并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结果 SAH组患者手术前后NF-κB与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患者病情越重,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越高;与轻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中、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F-κB的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早期;早期监测NF-κB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sICAM-1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中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有关。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核因子-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中图分类号] R74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126-0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以往对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且有较大的不良反应[2-4]。多种临床因素对SAH患者预后有明显的影响,所以早期预测尤为重要。相关研究报道,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可能不仅由于主要脑血管收缩,而且由于脑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3-5]。血液核因子-кB(NF-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被认为与SAH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动脉瘤性SAH患者NF-κB与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4~76岁,平均为(50.8±3.6)岁;单发者23例,多发者7例;Hunt-Hess分级:0级5例,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症状或轻微头晕10例,头痛13例(伴呕吐10例,有短暂意识丧失8例),神志蒙眬3例,昏迷2例(深昏迷1例,伴双瞳散大,无自主呼吸);有高血压病史7例;根据病史及术前CT复查>1次SAH者为多次出血,共有6例;所有病例均可采取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3~78岁,平均为(52.3±4.2)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资料
30例患者均行CT扫描证实SAH,均行CTA或MRA及经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共发现30个动脉瘤,位置分布:前交通动脉瘤14个,大脑中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颅内段3个,椎动脉瘤2个。形态大小:动脉瘤大小在0.2~35 mm:其中≤5 mm的6个(小型),6~15 mm的18个(中型),15~25 mm的5个(大型),>25 mm的1个(巨大型),瘤颈宽1.1~7.8 mm;19例患者为单纯SAH,11例患者为HSA合并颅内血肿。
1.3 治疗方法
10例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夹闭术,如果患者动脉瘤处于脑部两侧,则首先选取一侧,采用夹闭术将一侧动脉瘤剔除,待伤口愈合再对另侧动脉瘤采取相同处理方法。20例患者接受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治疗前患者先接受使用全身麻醉还有全身肝素化,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之后再对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对其动脉瘤的性质如所在位置、直径大小以及形态等有所了解后经患侧将6F导引管置入患者的颈动脉,另使用微导管和微导丝两者配合,沿着导管将微导管的前端送到患者动脉瘤内,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电解弹簧圈(GDC为主),然后进行栓塞术。核心技术包括编筐技术、宽颈动脉瘤可用球囊和支架辅助技术行致密填塞。术后拔出并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最后进行包扎处理[6-7]。
1.4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48 h内、第7天、1个月的外周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NF-κB与sICAM-1,NF-κB、sICAM-1试剂盒均由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NF-κB活性采用HPLAS-1000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吸光度采用A值表示,sICAM-1采用ELISA检测。同时间进行TCD检查,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120~140 cm/s为轻度脑血管痉挛,VMCA 140~200 cm/s为中度脑血管痉挛,VMCA>200 cm/s为重度脑血管痉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的比较
SAH组患者手术前后的NF-κB平均A值与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的比较
脑血管痉挛患者病情越重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越高;与轻度组比较,中度、重度组的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的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SAH也称为自发性SAH,最常见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为10%,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为20%,如何及时有效地诊治SAH一直是临床研究的课题。SAH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急重症之一,而血管痉挛是死亡的高危因素,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约有15%的患者于入院前死亡,20%的患者入院后24 h内死亡,40%的患者1周内死亡,56%的患者1个月内死亡,60%的患者半年内死亡。脑血管痉挛的病因非常复杂,研究者认为是由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异常、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叠加所致。脑血管痉挛有早发性和迟发性,早发者多发生在出血后10 min内,临床较少见;迟发者多发生在发病后3~6 d,持续2周左右,发生率高达30%~70%[8-9]。本研究探讨SAH患者NF-κB与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SAH组患者手术前后NF-κB与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患者病情越重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为一个转录因子蛋白家族,包括5个亚单位,当细胞受细胞外信号刺激后,IκB激酶复合体(IκB kinase,IKK)活化将IκB磷酸化,使NF-κB暴露核定位位点。游离的NF-κB迅速移位到细胞核,与特异性κB序列结合,诱导相关基因转录。作为早期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不需要新翻译出的蛋白进行调控,因此,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有害细胞的刺激作出反应。大多数的细菌可以结合细胞膜表面受体(如Toll-like receptors,TLRs),从而激发NF-κB信号通路改变基因的表达。研究已经表明,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LPS可以通过TLR4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6]。当处于激活状态时,NF-κB位于细胞质中且与抑制蛋白IκBα形成复合体。通过内在膜受体的介导,一些胞外信号物质可激活一种称为IKK的酶。IKK转而磷酸化IκBα蛋白,将导致后者的泛素化,使IκBα从NF-κB上脱离,最终IκBα被蛋白酶体所降解。被激活的NF-κB接下来转移到细胞核内,并结合到DNA上被称为反应元件(RE)的特异性序列上。DNA/NF-κB复合体接下来招募其他蛋白,如辅激活物与RNA聚合酶,这些蛋白将下游的DNA转录为mRNA并转而被翻译为蛋白质,这些蛋白最终导致细胞功能发生改变[10-12]。SAH时血肿周围组织NF-κB可能调控下游COX-2基因,上调COX-2的表达,导致脑出血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参与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NF-κB是一种控制DNA转录的蛋白复合体。NF-κB几乎存在于所有类型的动物细胞中,并参与细胞对诸多刺激的响应,这些刺激包括应激、细胞因子、自由基、紫外线照射、氧化LDL及细菌或病毒抗原。在针对感染的免疫反应中,NF-κB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κ轻链是免疫球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NF-κB的调控失常与癌症、炎症、自身免疫病、感染性休克、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发育异常有关。NF-κB亦与突触可塑性及记忆过程有密切关系。SAH时sICAM-1浓度处于高水平,可能与缺血刺激导致内皮细胞表达ICAM-1、E-selectin增多并大量脱落有关。由于缺血局部脑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E-selectin的大量表达,所以促使白细胞大量向缺血局部黏附、聚集,进而跨壁向缺血脑组织浸润,从而加重病情[13-15]。血清sICAM-1明显增加,反映ICAM-1、E-selectin在缺血脑组织中的表达被广泛及明显上调。ICAM-1、E-selectin早期表达与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早期(30~60 min)就出现外渗相一致,由此推测,sICAM-1水平有可能成为反映SAH急性期白细胞在缺血局部脑组织浸润程度的一个指标[16-17]。
综上所述,NF-κB的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早期;早期监测NF-κB可以很好地预防、控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sICAM-1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中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有关。
[参考文献]
[1] 常义,马骏,刘宏毅.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中的有关问题[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103.
[2] 刘建民,潘奇,许奕,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2):122.
[3] Van Gijn J,Rinkel GJ.Subarachnoid haemorrhage:diagnosis,causes and management[J].Brain,2001,124(Pt 2):249-278.
[4] Nakamura K,Nishimura J,Hirano K,et al.Hydroxyfasudil,an active metabolice of fasudil hydrochloride,relaxes the rabbit basilar artery by disinibi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atas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1,21(7):876-885.
[5] 冀勇,王中,周岱.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NF-κВ与sICAM-1 ET-1的动态变化[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19.
[6] 易晓净,陆士奇.核因子κB抗凝血酶Ⅲ在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073-1075.
[7] 药天乐,赵学明,郝解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清sICAM-1含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5):20-21,57.
[8] 陆士奇,孔小明,冀勇,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9):17-19.
[9] 刘涛,李长清,周跃,等.微创手术治疗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54-359.
[10] 王洪伟,李长青,周跃,等.微创与传统开放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2):112-116.
[11] 昌耘冰,范志丹,夏虹,等.应用伤椎植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27(3):347-350.
[12] 王洪伟,李长青,周跃,等.附加伤椎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 12(2):126-130.
[13] 顾康康,靳晶,费强,等.多层螺旋S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4):387-394.
[14] 王嘉炜,高觉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3):7-10.
[15]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08,3(5):356-362.
[16] 李健,于耀宇,赵振伟,等.罂粟碱明胶微球的合成和体外药物释放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13-16.
[17] 李聪慧,叶建亚,门焕丽.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ICAM-1的表达变化及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的防治作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2):97-100.
(收稿日期:2014-10-09 本文编辑:李亚聪)
推荐访问: 蛛网膜 动脉瘤 出血 含量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