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小肠出血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优26例,良14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肿瘤是小肠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等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及时剖腹探查可协助明确诊断。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手术; 小肠出血;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1-0131-02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部位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只有不到5%的出血发生在小肠(Treitz韧带到回盲瓣之间)。小肠出血由于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小肠全长约5~6 m,在腹腔游离度较大,蠕动活跃,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其病因诊断难度大,处理比较棘手[1]。不少患者出血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出小肠出血的部位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显像检查能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断率,但受病情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临床实际应用并不广泛,患者往往需要经剖腹探查术才能确诊[2]。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了42例术前或术中确诊为小肠出血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收治的42例小肠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3~76岁,平均43.6岁,病程5 d~3年。主要临床表现:多数病例以反复便血及贫血为主,其中反复黑便32例,暗红色稀便10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体征,3例患者伴肠梗阻,10例患者伴有腹痛。
1.2 方法
1.2.1 确定病变部位 所有患者行直肠指诊均未发现病变,请协作医院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有15例发现明确病变;行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6例可疑病变;行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有8例发现病变。经过上述各种检查方法,仍有13例患者术前未能定位,而经手术剖腹探查,通过触摸、观察、透光及术中腹腔镜检查,最终又明确病变部位11例,仍有2例术中未能定位。具体病因及部位见表1。
1.2.2 手术指征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1)患者反复出血并伴有贫血,经快速补液,输血不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各种辅助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或诊断不确切,临床高度怀疑小肠出血者;(2)患者出现大出血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等;(3)急性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者;(4)保守治疗后已停止出血,但可能短期内出现再次大出血者;(5)术前已明确诊断为小肠肿瘤者[3]。手术方法主要是行肠切除加肠吻合术、美克尔憩室切除术、出血点缝扎止血术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术后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均恢复正常,出血停止,实验室检测示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休克。良:术后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基本恢复正常,出血量显著减少,实验室检测示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肝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休克的临床体征基本消失。中:术后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均有好转,出血量有所减少,实验室检测示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肝功能均有所好转,休克的临床体征好转。差:术后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无好转或加重,出血没有停止或加重,实验室检测示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肝功能均无好转或加重,再次出现休克[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小肠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表现为优26例,良14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高达95.2%。其中l例老年人回肠憩室行憩室切除后仍有出血。
3 讨论
小肠出血过去在诊断和治疗上一直是难题,大约有6%~9%的患者因难以确诊,找不到出血病灶,而达不到止血目的。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等成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及时剖腹探查可协助明确诊断,这大大提高了小肠出血的诊断率,为患者尽早治疗创造了条件[4]。
小肠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只能用来控制出血量不大的出血,达不到根治目的。内镜治疗主要用来止血,适用于血管畸形、小肠息肉等原因造成的出血。对于术前能明确诊断和定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小肠出血量较大且在出血期者的最好治疗方式,但对于经过多种检查手段仍不能确定出血部位或发现病灶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时应慎重考虑。小肠出血手术治疗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1)患者可能存在多处出血病灶,尤其是多处微小病灶。术中应检查全部小肠,避免漏诊情况的发生。(2)注意隐匿病变造成的出血。本组l例老年人回肠憩室行憩室切除后仍有出血,说明憩室不是该患者出血的唯一病因。(3)术中应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合理掌控肠切除范围。(4)对于需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的患者,术中应尽可能采取最简洁有效的方案[5]。
通过本研究发现肿瘤是小肠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优良率达95.2%,证明外科手术治疗是针对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谋斌,尹路,胡伟国,等.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部位的诊断价值[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2):107.
[2]解乃吕,陆云飞,张小龙.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J].腹部外科,2006,19(3):133.
[3]蔡端,唐一帆,项建斌.小肠出血的外科治疗[J].胃肠病学,2002,7(2):107.
[4]国华.术中胃镜联合结肠镜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1):125.
[5]付玉东,张宪国,张涛.小肠出血34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69.
(收稿日期:2012-12-23) (编辑:王春芸)
推荐访问: 小肠 疗效 出血 手术治疗 临床